101學年度第2學期E化備課日實施辦法

一、 實施目的:以E化方式推動教師閱讀精進社群。

二、 實施日期:寒假~第2學期第1次領域會議

三、 實施方式:
1. 教師自選書籍一本
2. 上傳閱讀心得至領域閱讀社群網
3. 於第1次領域時間進行口頭報告分享 (至少領域教師人數三分之一人數分享,每人至多5分鐘)。
4. 各領域分享簡報檔案上傳至領域閱讀社群網

四、 書籍類別:
1. 教育理念、班級經營
2. 領域相關書籍—適合引導學生閱讀或自我專業成長

五、 閱讀心得要點建議—
1. 為何會選擇讀這本書?有何收穫(或損失)?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內容?
2. 為何要推薦學生讀這本書?如何為學生導讀這本書? 如何檢視學生閱讀後的收穫?

六、 本次活動,若購買新書閱讀,家長會贊助購書金額–最高貳佰元。

{ 發表評論? }

  1. 美瑛會長


    有幸與校長及老師們的文章並列,要感謝主任的一句話「讓會長也推薦一本好書」,我就把手上的這本書以一位母親的角色,用心情故事的方式來表達。
    我的兒子在國三下學期談戀愛了,老師和家人都給予孩子無數次的開導及溝通,他還是選擇走自己的路(或許這是成長必經之路)。書上寫的、專家講的,自己碰上才知道多麼棘手,這真是一個沒有對錯及標準答案的題目。
    最後,我是以《不生氣的技術》一書改變了我的心境與想法,就如書中所寫「結果不會因生氣而改變,卻可因不生氣而逆轉」。此篇感想早在剛開學就要寄出,忍到基測結束是為了給孩子一句話「如果能從失敗中學習,就不能算是失敗。」

  2. 李雅玲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6/0010546576.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從前,有個笨小孩:輸在起跑線的逆轉人生
    吳若權 著作

    身教代替言教。例如:媽媽很快向老師致歉,表示會勤加管教,她既沒有袒護我,也沒有讓老師下不了台。爸爸對我沒有按規定寫功課,很快化為具體行動,他每天晚上帶我到農場的辦公室加班,順便幫我檢查功課。碰到挫折困頓時,生氣、埋怨、責備,完全於事無補,這時候真正需要的是:改變。
    我覺得學校若因為學生有問題跟家長反應,並不是要去否認學生和家長,只是希望家長可以跟學校一起去讓學生改變和進步…如此罷了!所以當家長接到學校的電話,不要一昧的去袒護學生和為學生找藉口,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對抗學校,其實學校只為學生好,希望能改變學生有問題的行為而已。

    內容摘要~~有一次週會,專題演講非常的無聊,當天太陽又大到讓人烤焦,很多人表演昏倒,讓訓導主任的臉掛不住,我卻掃到颱風尾,在他抓狂到極點,必須找人開刀殺雞儆猴時,挑到了汗水剛好沿著臉頰流進眼睛而忍不住眨眼的我。訓導主任把我叫上司令台,完全不給我解釋的機會,竭盡所能的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前羞辱我,打我耳光,拉我臉頰,扯我肩膀,那天是我人生很大的災難,從小到大,爸媽都沒有這麼莫名其妙、不分青紅皂白第處罰過我,更何況我沒有做錯什麼,任憑他在我暗戀的資優班女生面前,扯下我最後的尊嚴,猶如被扒光身體,等著斬首示眾。中午休息時間,他還把我叫到訓導處,叫我脫下短褲,只留內褲,繼續用粗大的藤條鞭打我的屁股,被毒打的那幾分鐘,整個世界停止運轉,我接受了放牛班的宿命,內心不屑的想:「你打吧!你打吧!我只是從十八層地獄,被打到第十九層地獄,有差嗎?」回到家後他並沒有跟父母說這件事,除了不想讓他們操心之外,甚至覺得它有辱門風。即使現在重回到當時生命的現場,我會找個值得信賴的老師,跟他說明真相,請他等訓導主任冷靜之後,代替我去澄清事實,我並非挑戰訓導主任的權威。重點不是去和施暴者理論,而是讓自己找到具有同理心的支持。不論時間過了多久,我都不會忘記訓導主任猙獰的面孔,但更不會忘記班導師說:「我知道你受了委屈,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得時候,你就不要跟他計較。」這句話曾經帶給我多麼安定的力量。國中時期念了長達三年的放牛班,大多數的師生都歧視我們,而非常敏感的我們,最後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有少數的老師真正關心成績不好的孩子,就像檢海星的故事一樣,明知無法將所有擱淺在沙灘的海星都丟回海裡,但至少救一個、算一個。在拯救海星的過程中,為人師表所需要的並非強壯的力量,而是溫柔的心。
    只要師長願意付出,哪怕只是一點點,孩子都會看見。我曾受教於少數幾位懷抱教育熱忱的老師,他們竭盡所能的用盡方法,試圖拯救失去自信的學生,或許受限於國中教育的時間太短,改造青少年所需的時間太長,但那股永不放棄的熱忱,卻成為孩子心中永恆的激勵。人生中有很多不同價值的選擇,老師這個行業沒有熱情,絕對作不下去。或者應該說:老師根本不是行業,而是高尚的人生。如果老師當作賺錢的工作,或是謀生的行業,不僅是他自己的損失,更是教育界的遺憾。因為他缺乏教育的熱情,永遠沒有機會體驗用他的付出,去改變孩子的人生,是多麼偉大的貢獻。
    站在教育的現場,要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是:看待學生問題行為更需要冷靜與耐心,別讓情緒主導一切,孩子們心中可是清清楚楚知道他們為何受處罰,是因為老師心情不好或是自己犯錯,他們可是比大人還清楚敏感,別把他們當傻子啊…,也讓我再度回憶起為什麼志願要在國中教書,國中老師最可貴的地方在於所處的階段是影響學生一生最黃金、印象最深刻的階段。回想起我的求學歷程,讓我回憶最多、感觸最深是我的國中老師,國中老師跟我們的相處接觸最多,也是最有感情的,因為這樣,才讓我想要在國中任教。

  3. 籃芷綾

    書名:發炎,不是件壞事!
    作者:陳俊旭
    新自然主義出版

    <a href=" />

  4. 籃芷綾

    發炎,是人類90%以上疾病的共同開始,掌控發炎,才能贏得真健康。
    惱人的流鼻水、皮膚癢等過敏症狀,代表是全身慢性發炎
     治療慢性過敏,一定要從腸胃道著手,不能只處理表面症狀
     上班族的過勞,會讓發炎急速失控,組織或器官快速崩壞
     主因是先天體質不良,後天又失調,日夜操勞只是導火線
     發炎原因追追追,就出在吃錯了、運動少,建議不要吃乳製品
    十大癌症的前三名肝癌,是肝臟發炎的最壞結果
     晚上睡好覺,啟動身體修補機制,讓慢性肝炎不復發,增強免疫系統

    不論男女性的不孕問題,追根究柢就是生殖器官發炎
    排名十大死因的心肌梗塞、腦中風就是血管發炎造成的
     想斬斷病根就要避開壞油、多吃抗氧化劑,和幫助溶血栓的食物
     
    令人手足無措的老年失智症,是腦細胞悄悄發炎
     潛伏期長達十五年,趁早多吃讓血管暢通的食物,避開生活中所有毒素
    現代文明病,幾乎是慢性發炎失控的不同表現,因此抗發炎療法可說是預防與恢復健康的最根本方法。作者針對心肌梗塞、腦中風、失智症、癌症、過敏、男女不孕、過勞等疾病的獨特性,分享自然醫學的疾病觀與治病處方,治病不再靠吃藥和打針,希望帶給醫護人員另一種治病新視野。
    ◎掌控發炎,天天抗疾病、抗衰老、抗癌症!
    一.實施抗發炎飲食:「食物四分法」,掌握生熟食健康比例,能生就不熟、能熟就不爛。
    二、補充抗發炎營養素:維生素C、好二十碳酸、植物生化素、祕密武器天然硫辛酸…
    三、落實抗發炎作息:順應大自然輕鬆過生活
    四、貫徹抗發炎運動:首重調心、調息、養氣,天天做,身心健康又強身。
    ◎作者簡介:自然醫學博士 陳俊旭
      旅美十多年,學貫中西,除了國內外完整醫學訓練外,還領有美國正統自然醫學醫師執照。因有感於現代人的健康每況愈下,慢性疾病氾濫,最近幾年傾全力撰寫健康系列叢書,並在美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做巡迴演講,以期能推廣正確的自然醫學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為了徹底幫助有需求者改善健康,從2009年起,陸續於台灣、美國兩地開設健康課程,並在美國加州成立診所,以提供更全方位的健康醫療服務。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復健醫學系學士、美國巴斯帝爾大學(Bastyr University)自然醫學博士
    ◎證照
      通過美國四項國家考試(自然醫學、針灸、中藥、復健)
      擁有美國華盛頓州醫師、針灸師、治療師三張醫療執照
      美國國家針灸與東方醫學證照委員會(NCCAOM)中藥文憑
      美國國家針灸與東方醫學證照委員會(NCCAOM)針灸文憑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學會(AANP)會員
    會吸引我去看這本書,主要是因自己生產後得了類風溼性關節炎,這病屬重大傷病,因無法根治需長期吃藥控制,我雖長期服藥(含多量類固醇)控制效果並不好,其他抗發炎或免疫調節劑也讓我飽受多項藥的副作用之苦。加上因免疫力失調,一感冒就很不容易好,本身又有鼻子過敏與皮膚過敏的舊疾,往往一發作是多項一起來報到,常常得同時上診所找不同科的醫生拿藥吃。於是我就像個藥罐子,每天吃了一堆西藥、中藥(想調體質)入口,看到藥就噁心,卻又無法不吃,也很怕這些藥在體內殘留不去…
    某天在書局看到這本書,書中提到了各項病狀都是身體發炎導致,像現在大多數人都有的各項過敏,嚴重則是導致慢性病或是癌症。醫師提出了一些天然的營養素可以改善這些發炎(包含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改善),給了我一絲曙光,原來我也許可以不需要吃那麼多讓人作噁的西藥,藉由補充一些天然的營養素也可以改善或是抑制病情。
    之前年輕時腸胃不好,也因為吃了益生菌大大的改善了症狀。所以對這套天然療法我是認為挺值得嘗試的。前年冬天我幾乎是在不斷感冒的情況下度過,去年我在一有輕微感冒症狀就立刻補充書中提的維生素C黃酮,總能很快痊癒,不至於引發嚴重症狀。同事雅萍有天看到我桌上有這本書,提到她也是忠實讀者,而且她讓她的女兒從小吃這些天然營養素,她跟我說女兒幾乎不曾生過病…。
    任教的學生氣管.皮膚過敏及腸胃不適的症狀比例挺高,我會建議他們請家長買一些天然成分的異生菌或營養素,看看能否改善。如果自己本身或小孩子有過敏、慢性病或其他特殊症狀,可以看一看這本書或是陳醫師其他相關著作,或許可以像我一樣有另一扇窗的開啟。

  5. enhuiching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3/0010409433.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教師閱讀社群分享報告
    *書名: 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
    *出版社:遠流 洪蘭譯

    許多年輕父母會擔心,對於孩子的未來,應該有什麼樣的準備以及想像?其實正確態度的培養才是關鍵!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以書信的方式,向女兒娓娓道出自己一路走來所累積的成功經驗和投資哲學。成功投資家這回不是教你看準哪種商品,而是融合投資財管智慧和為人父親的愛,傳授小女兒們面對未來世界,應該抱持怎樣的生活學以及投資學態度,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
      羅傑斯這位「富爸爸」給寶貝女兒的12個箴言是:
      (1)不要讓別人影響你──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標!
      (2)專注於你所愛──在真正熱愛的工作上努力,就會找到你的夢想
      (3)普通常識並不是那麼普通──大眾社會相信的常常是錯的,不要盲目聽信別人的話
      (4)將世界納入你的眼界──保持開放的心,做個世界公民!
      (5)研讀哲學,學會思考──訓練自己去檢驗每一種概念、每一個事實
      (6)學習歷史──因為以前發生過的事,以後也還會再發生
      (7)這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文!──參與一個偉大國家的再現,購買這個國家的未來!
      (8)真正認識自己──了解你的弱點和覺察你的錯誤,才能找到對的路
      (9)認出改變,擁抱改變──改變的功能就像催化劑,保持覺知是重要的功課
      (10)面對未來──看得見未來的人可以累積財富
      (11)反眾道而行──檢視事實和機會,不隨烏合之眾心理起舞
      (12)幸運女神只眷顧持續努力的人──用功讀書,學得越多你才知道你懂得越少
     
    父母希望為孩子建立的不只是金山銀山,而是一條孩子自己有能力挖掘探索的寶山之路!本書分享的金玉良言,正是最好的傳家禮物。雖然和洪蘭老師一樣不炒股,但這位和股神巴菲特一樣會賺錢的富爸爸,羅傑斯以國際投資的觀點來談教養價值觀念,正好提供自己在教養子女時的檢視,有些觀點自己容易忽略正好能儆醒自己,也讚嘆有錢人之所以成為有錢人,所見果然不同於一般人,而有些觀點和自己教養觀的不謀而合,很適合已是做家長的一看! by 惠卿

  6. 《歸零,才可以逆轉》 鄭光博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2/0010548452.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蔡永富先生說:歸零,是學習的另一種方法。歸零之後再出發,然後勇敢面對新的世界。這就是我的轉折人生。如果你和我一樣總是願意堅持到最後一秒,相信夢想的花朵一定會為你綻放。
    求學階段好玩、頑皮、衝動,在國中畢業典禮前還到校偷走自己的畢業證書,之後從事討債、打架還有被打、愛玩、出入聲色場所、跟著爸爸有一搭沒一的當油漆工。當兵時期也是火爆份子,看不慣的事情無法忍耐,皆以自己為中心,退伍後,曾打家中地契主意來開賭場未果,直到出國前往泰國尋找自己的女兒(與女友尚未結婚)沒有找到,返國時因同行友人攜帶毒品進而落入人生的谷底,也造就他徹底改變的機會。
    當他因毒品罪入獄後決定重新開始我的下半場人生,在獄中看見了人生百態,社會的深層黑暗,見到為他落淚憔悴的母親,以及沈默不語的父親,才知道他真的錯了,面對鐵牢內規律般的生活,面對種種的不自由,蔡永富學會了忍耐,自我歸零之後再出發,堅信只要肯努力,老天就會幫你開啟另一扇命運之窗,要記住永遠都不要放棄夢想,獄中他開始涉獵各類書籍,他說:我在獄中看的書比我求學期間看的書多太多倍了,也因融入書香世界,讓他可以暫時跳脫在獄中的痛苦。假釋出獄後,蔡永富從事油漆粉刷工程,因父親是油漆工,因臨時工工作期間不定,又要被廠商剝削,故決定出來自己經營,期初創業資金不易,也有賴於太太(出獄後才認識)的鼎力相助,以及家人的支持,不管是大小工程,不管金額大小,只要有人找那怕是一間房間的油漆粉刷他也接,價格實惠,也把父親講的細節的功夫展現出來,之後承包台塑企業的工程,因為品質及細節都能達到要求,創造公司口碑與逐日增長的營收,因為自己也是更生人,所以他的員工有很多也是跟他一樣入獄過的可憐人,只要有心,絕對員工可以成為他的員工,更幫助更生人有機會可以透過自己的能力來謀生養活自己、養活家庭,除身為公司管理者外、也常受邀到各地演講,分享他的成功方法與心路歷程。
    從一個放蕩浪子到今日數間公司的經營者;從一個階下囚到如今總是不忘回饋社會、知足感恩的成功企業家,蔡永富在絕望中克服一次又一次的挫敗,經由家人的愛心與鼓勵,打開他人生的另一扇窗。人生的結果真的很難去預測,但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心態與方向,不管你是由高峰跌入谷底,或是由谷底正要往上攀升,記住人生的過程就是這樣起伏不定(王建民也是,王建民加油!)因為人生是心電圖,一帆風順不見得好,有失敗或折磨,才能重新調整出發點。
    因為歸零與重新學習和出發,讓蔡永富有了不一樣的人生。人生這樣的大起大落與大徹大悟或有超過一半的人都不會遇到,但是失敗時,應當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太驕傲,失意時要忍,得意時要淡,持續學習,擁有積極的心態,方能在就自己的成功。
    概念精簡:自己做錯要自己來還,行事不想後果就是犯傻,要有目標,朋友是會物以類聚的,衝動時要想一想,目標也要想一想規劃一下(短期長期),成功看似不簡單,真的不簡單,要有很多的堅持與持續付出,不要只想享受,做事注意細節,盡量把事情做到最好,找到你的動力,成功時回饋社會。

  7. 張家敏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7/0010481797.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作者:安卓.阿格西
    原文作者:Andre Agassi
    譯者:蔡世偉
    出版社:木馬文化

    原文作者:Andre Agassi
    譯者:蔡世偉
    出版社:木馬文化

    內容介紹:
    七歲起,阿格西每年練打一百萬個球
      他的世界冠軍,是被爸爸逼出來的
      他愛爸爸,他恨網球
      他爸爸早就幫他選定網球這條路
      他的叛逆,他的挫敗,他的痛苦,都來自沒有選擇的人生
     《公開》記錄了安卓.阿格西最慘痛的挫敗,最輝煌的勝利,他的愛情與友情,他犯下的人生錯誤,他退出名人圈又東山再起的經過。從他還在搖籃裡,他的前途就已經被他父親決定。阿格西在二十年的職業網球生涯裡,內心不斷衝突掙扎,因為這不是他要的人生。
       阿格西4歲就曾幫康諾斯送球拍。8歲時,與柏格、康諾斯等名將練球。不到9歲,每年練球超過100萬顆球。10歲即參加美國全國大賽,14歲ATP排第610名。16歲正式轉職業球員,17歲贏得職業賽第一個冠軍。22歲,他已揮拍2200萬次,拿下第一個大滿貫──溫布頓錦標賽冠軍。接下來的14年,他贏得四大滿貫的8次冠軍頭銜以及一面奧運金牌(史上只有兩人有此紀錄),以及17次ATP大師賽冠軍,賽事總獎金逾3000萬美元。職業生涯超過一千場比賽,勝場869場,勝場數在職業網球史上排名第5。他就是安卓‧阿格西,當代最傑出的網壇巨星之一。阿格西:「我的故事可以作為許多人的借鏡:艱苦的童年,失敗的第一次婚姻,掙扎著追求完美,永遠感到不足……這是我的回憶,我東山再起的經歷,也是我個人的贖罪,將我學習到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讀後心得:
    阿格西是我在青春期中最喜愛的運動選手之一,對他的印象,剛始僅是那個頭髮染得色彩斑斕,對著鏡頭總是一臉表情十足的帥哥。當時並不知道,他是用誇張的造型向世界怒吼,怒吼的對象其實不是這個世界,而是對自我的恐懼和疑惑。他恐懼逐漸失去的頭髮,而和網球的對戰,是他一生在網球場上孤獨面對的掙扎。自傳讓我知道原來網球是個如此孤獨的運動,上了場,你獨自面對網子對面的敵人,展開一場體力和意志力的對戰。而背後支撐著的力量原來還有和他緊緊相繫的四種情誼:親情,友情,愛情,對手之誼。

    阿格西與山普拉斯,個性迥異,是敵人也是朋友。阿格西在網球生涯上長期受山普拉斯的壓制,幾場輸得差點想當場退休的戰役。但也因為有這樣的目標,讓他咬著牙立下復仇計畫,更上一層樓。等到山普拉斯退休後,阿格西反而悵然若失。這兩人,是生來成就、磨鍊對方的人吧!

    在葛拉芙之前的感情裡,不論是溫蒂或是布魯克,只是彼此無法照亮彼此需要被照亮的角落。直到了遇到葛拉芙,人生變得正面陽光。這段感情給了他人生的後盾,幫助他找到了網球的真正意義。

    雖然阿格西曾深深痛恨過網球,小時在嚴厲父親期望中,不情願地走入網球世界,阿格西的艱辛人生,童年,自我追尋,人生目標,愛情,事業,懷疑,人生目標等具體全都包含在自傳中。雖然這本書很厚,但在讀的過程,宛如和我的人生重疊在一起,阿格西所遇到的任何關卡、比賽都是那麼熟悉。原來阿格西在我的人生中扮演著這麼吃重的角色。

  8. 薛三雄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3/0010466153.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管教啊,管教 這本書要談論的主題是好好跟小孩說道理就是管教孩子最好的方法.當小孩年幼時,如果父母拿出耐心來教養孩子,一句你畢閉嘴真的很好用,對小孩大吼ㄧ聲,傚果當然也很快速 ,可是啊,快速阻斷孩子問題的萬靈丹,通常是毒品.當孩子小時你輕易忽略他,快速解決問題,當孩子12歲時,他可以輕易的忽略你要求的沒一件事情.上國中後,老師的要求更是不再乎.所以當你的小孩小時候,每件偏差行為,那怕再小的事情,你都要嚴肅謹慎的處理,說出為什麼他不可以或不應該,甚至不對的道理,讓他明白,並嚴格執行你對他的要求.不然再孩子長大後你的威脅,利誘,責罵都將對他失靈,他會簡單帶過應該讓妳知道的沒一件事情

  9. 湯惠婷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7/0010560017.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我所要推薦的書籍為《看得到的世界史》,該書分為上、下兩冊,是由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葛瑞格為配合BBC製作文物介紹的節目,從大英博物館浩瀚的文物中挑選一百件進行介紹,但因文物為歷史最佳的見證人,故在介紹文物之時,亦同時述說著當代的故事,而一百件文物依時間順序排列下來,就形成一部可以看圖說話、讓閱讀者對當代藝術、生能有更具體了解的世界史,而這樣一套書正是身為歷史老師的最佳工具書。
    當國一的學生在第一冊第一課學會「史前」、「歷史」時期的區分時,連帶會建立起一項概念–歷史時期因有文字紀錄的架構,故歷史時期所呈現的歷史型態與史前時代單純以考古文物進行推論相形之下較為可信,而這亦是長久以來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出現瓶頸的原因之一,即過份重視文字記錄,而忽略史料文獻有可能因書寫者主觀意識或是記述錯誤而偏離歷史真相,甚至有些沒有文字的民族,隨著因外力強行介入而導致國破家亡,從此後不是在歷史洪流中被除名,就是將該民族歷史紀錄的權力交到勝利者手中,任勝利者扭曲事實,淪落到被勝利者二次凌遲的下場。故此套書的優點之一即是,讓讀著跟著作者對該件文物所進行全方位的介紹中,除了解該件文物所扮演的角色外,更可引導出當代的生活型態,讓歷史不再是呆板的文字,而是一部活生生的時代劇。另外,在閱讀完後,讀者也許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作者重建歷史的模式,進而對生活周遭事物重新投以歷史眼光展開研究,真正達到傅斯年教授所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珍視文字資料外的史料。

  10. 單俊成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8/0010175098.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
    蕭菊貞著
    時報出版

    這是同名記錄片《銀簪子》的導演蕭菊貞講關於這部於民國八十九年第三十七屆金馬獎獲得最佳紀錄片獎的影片如何拍起來的書,運筆行文之間,作者以詼諧充滿喜劇性自嘲的筆觸,如實披露了獨立製片過程中,種種匪夷所思的挫折與辛酸。以及對這一群被迫放逐到社會邊緣的人的生命逐漸凋零的感傷與無奈。
    記錄片是多年前在電視上看過的,寒假期間在書架上又再掃到這本書,興起再讀一次的動機,故事是以找尋祖母的銀簪子為發想,回溯其父的生命故事,從而衍生及其父與友朋的老兵遷徙紀事。近代中國,是動亂的年代,數不清的戰役、北伐、抗日、國共戰爭……戰士戰死沙場,人民顛沛流離。歷史的錯誤,要多少人用一生來承擔?民國三十八年前後,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退來台,當時號稱帶來了六十萬大軍,也帶來了六十萬個生離死別的故事,他們以為不久之後就可以反攻大陸回家了。沒想到一待四十年,兩岸才開放。於是,這群老兵成為台灣與大陸間最尷尬的一群人!家,成了歸不得,不可求的夢靨。
    故事說的是老兵的故事,也是我父親的故事。當我們在戲稱這群離家背景的老兵是老芋仔,或是調侃他們頑固、是國民黨的鐵票同時,其實我們更該看到了他們的孤獨,和戰爭如何扭曲著的一段段的生命。麥帥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見證於這群不敵時間催老,變成垂垂老矣的「榮民」、「老人」身上,《銀簪子》記錄下來的不僅只是老兵的歷史,而是一篇篇動人的生命史詩。
    我更羨慕甚是嫉妒還有感謝作者,為我們的上一代,留下這份豐厚的史料。

  11. 林巧齡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8/0010509348.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不生氣的情緒智慧 ISBN 978-986-6503-43-6
    作者:戴晨志
    出版社:核心文化事業出版社,2011
    內容:
    書中以30篇幽默及感人的「情緒智慧」故事,分為五篇。

    第一篇 忿怒起於愚昧,終於悔恨
    人在面對自己不悅、痛恨的事,而又無計可施時,常藉由「詛咒」,。來抒發心中的不滿情緒。
    EQ小叮嚀:一個懂得情緒管理的「EQ高手」,必須學習表達正面情緒,將負面「惡意中傷、批評諷刺」的心態,內化成正面價值觀,使自己的心靈更加富足。

    第二篇 勿讓情緒癌細胞擴散
    惡劣的情緒,如果不能及時修正,就會像「癌細胞擴散」,而破壞原本健康得細胞,沒有「EQ情緒智慧」,很容易被情緒癌細胞所吞噬。
    EQ小叮嚀:「同理心」將心比心、了解他人的感受,假如每個人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忽略他人的感受與情緒,將變成「冷漠、自私、無情的社會」。

    第三篇 讓暴怒的情緒換跑道
    人在忿怒的時候,常會控制不住自己,而造成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充斥媒體的家暴、情傷、自殘等等社會案件不斷的發生,無一不是起源於忿怒,
    所造成的,往往不只是一個家庭悲劇,而是對人心、社會沉重的打擊。這也證明了,情緒管理智慧(EQ),是現代人必修的一門重要課題。
    EQ小叮嚀:忿怒不已時,釋懷的笑一笑,聖經說:「勿含怒到日落」。西諺也說:「懷恨就寢者,是與魔鬼共枕」呀!

    第四篇 學習謙卑 感謝責罵
    「受人批評、挨人責罵、遭人鄙視」何訪將它視為累積人生經驗與資產,虛心接受感謝,或許是危機之後的「轉機與契機」。
    EQ小叮嚀:人性有一種本質,希望「被肯定、被讚賞」,假若一個人能貶抑自己,進而稱讚他人,是極高明的溝通技巧,也是「高情緒智慧的表現」。

    第五篇 堅忍沉著 樂觀迎向成功
    人必須一次、兩次、五次、十次、百次……..不斷地練習、再練習,專心一致的練習,直到不再出錯為止,否則怎能出人頭地、頂天立地呢?
    EQ小叮嚀:莎士比亞說:「斧頭雖小,但多次砍劈,終能將一棵堅硬的橡樹伐倒」,困難險阻愈大,克服之後的光榮也愈大。

    每個人都要有EQ情緒智慧,知道自己的優勢和才華是什麼,不必一直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批評,不要愛生氣、常抱怨;樂觀、自信,用陽光般的燦爛笑臉,迎向人生。有時,我們遇到挫折很難過,也很悲觀;可是悲觀只是讓心情更灰暗而已,心情難過時,要轉念、正面思考、樂觀面對,讓自己充滿能量去挑戰困難與面對困境。心情低潮時,我常告訴自己「一切會過去的,微笑能面對」。所以要好好掌握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不要讓別人來影響我們的心情,作個「快樂EQ高手」,讓自己天天都快樂吧。

  12. 洪梅芳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3/0010466153.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管教啊,管教」這本書是作者回憶當時教養孩子的教戰手冊啦,內容有很實用的經驗分享,「我的孩子不吃飯」、「為什麼生病要吃藥」、「為什麼不能打架」、「為什麼奶奶說可以,媽媽卻說不行?」這些主題讓我覺得很有趣,寫作筆法也生動活潑不說教,作者都說可以直接把作者講的道理主詞換掉,直接套用跟孩子講道理。最特別是這本書作者還在章節後記摘錄自己兒子對當年事件的評語及回憶,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學生可能會很有興趣並且也很有想法。
    我自己在教養小孩也遇到很多問題,以下是我看完書,覺得作者的觀點可以作為我學習的篇章。

    P55「為什麼生病要吃藥」,我家小孩和作者家長輩一樣,小孩吃藥都用灌的,孩子每每害怕又哭又叫的,隨著孩子長大,他小手一揮藥就打翻了,而且他力氣大了也很難抓著他灌藥。於是我開始用曉以大義的方式,一開始當然配合糖果巧克力利誘,孩子完成獨自吃藥我還不忘大大誇獎勇敢。沒想到後來吃藥都可以自己將藥粉加入溫水攪拌喝下。所以看到這篇,很有同感。
    P62「為什麼要吃青菜」,作者居然對著孩子解說食物從口入直到出來經過各器官的流程,並跟孩子解說各器官的功能,雖然都是用小孩似乎半懂的解說方式,但作者所說都是為了孩子著想,所以孩子也接受吃青菜是為了自己健康,這招我倒是沒想過,覺得可以效法。
    P222「為什麼不要用哭來表達事情」,我家小孩很常用哭來做要求,特別是對爸爸。文章中「…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到底父母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小孩?…」
    的確,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對孩子的期待行為有時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我後來在和孩子相處及溝通上會有自覺的改變既有的說話模式,雖然還在測試階段,但是我想,當父母若不能有能力改變,又如何期待那小小孩呢。
    作者有句話對我也是當頭棒喝「時間不會幫你解決教養問題」。所以我也會自我提醒,對孩子的成長要更用心才行呢。

  13. 駿鳴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1/0010148791.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8/0010062978.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從哈伯太空望遠鏡看宇宙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62978
    發現宇宙的奧秘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48791
    這兩本書是我教地球科學天文課程的好幫手,雖然是超過十年的書,在教學上的資料補充,仍然相當受用。
    在書中有很多的天文知識,搭配豐富的照片,可比較地面天文台的望遠鏡,與哈柏太空望遠鏡所拍得影像的差別,透過哈柏太空望遠鏡可拍攝到較小範圍,獲得更清晰的天文影像,得以瞭解更多的細節,看清楚小範圍內的變化。
    平時仰望天空,所見就只是繁星點點,透過書中照片,提供給學生觀看,讓學生能瞭解到,在天空中發生的事,不是只有一點一點的亮光,而是那麼地多采多姿、變化萬千。探究地球生成的來龍去脈,瞭解地球是多麼地獨特,進一步愛護、珍惜地球。
    翻拍書中的照片,再依教學需要編排,在教學過程中呈現給學生,每每都能引發學生驚嘆連連。不過現在資訊發達,透過網路能獲得更多、更清晰影像。有興趣的伙伴也可以下載星象模擬軟體stellarium,免費又好用,家裡有在學孩子的伙伴,或對天文星象有興趣者,一定要試試看哦!

  14. 陳明鈺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8/0010447838.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木村阿公的奇蹟蘋果)
    木村在追求自己的夢想-無農藥栽培的過程中,所遇到的艱辛,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而其不畏艱難的實驗精神,及不受他人異樣眼光而動搖的心,令人感動。
    木村的這一句話,道盡了他的一生:「為一件事瘋狂,總有一天,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雖然書中陳述的是木村栽培無農藥蘋果的過程,但其中融合了許多發人省思的人生哲理:
    一、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
    「大自然是一個可以自我完結的體系,即使不需人類的協助,草木也可以枝葉茂盛,開花結果」
    「貧瘠的土地生產出來的葡萄,往往比生長在肥沃土地上的葡萄,更能釀出頂級的葡萄酒。為了汲取不夠充分的養份,葡萄根在泥土中深耕。結果,葡萄根吸收了土壤中各式各樣的微量元素,使香氣和味道更複雜,更深奧。-別自作聰明,把深刻的養分,換成敷淺的生長激素了。」

    二、帶著一顆純潔的心生活:
    很多事情我們看不清真相,是因為我們戴著有色的眼鏡看待事物,所以往往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這些多半肇因於經驗。
    「經驗和知識是人類生存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不斷累積經驗和知識。沒有經驗和知識的人,就成為別人眼中的傻瓜。然而在挑戰一件全新事物時,這些知識和經驗,往往成為最大的障礙。」

    三、遇到問題時,要面對它,處理它,但心要放下勿耽憂:
    耶穌在«聖經»的<馬太福音>中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佛陀說:「對生的執著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一切都是空,人類執著於這些空的事務,所以會感到痛苦。」

    最後木村終於成功的種出無農藥蘋果,這種蘋果富含了蘋果的酸、甜、香,還有滿滿的「生命力」。
    我自己本身在採買家人食材時,亦會向農夫直接購買無噴灑農藥的蔬菜。這種蔬菜的香氣及甜度很明顯的勝過一般的菜。雖然有的表面可能會較不美觀,但並非全部,有些健康的菜仍長得十分好。
    我佩服木村對夢想的追求,及對優質食物的堅持。更重要的是,大家如果都能和大自然和平相處,在大自然的規律,及人類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相信我們會過得更幸福,也更懂得珍惜大自然的資源。

  15. 楊玉珍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010005430.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植物的秘密生命:
    上課時會問學生一個問題,動物和植物的差別在哪裡?最常得到的答案是,動物會動,植物不會動。植物真的不會動嗎?植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敏感度有比動物低嗎?科學家曾經提出驚人的想法,植物能自由地、輕易地、優雅地挪動身體,不輸於最靈巧熟練的動物或人,人類之所以未能充分意識到此事實,完全因為植物移動的步伐比人類慢了許多。
    在「植物的秘密生命」這本書中,可以讓我們了解植物中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它能夠和細心照顧他的人心靈相通,它能夠感知旁邊即使只是單一細胞的生命終結,它會記得曾經摧毀他同類的人,為了欺騙對它有敵意的人它會假裝昏迷,許多不為人知的植物秘密,可以在這本中一窺究竟。
    白克斯特是美國首屈一指的測謊器檢驗者,他將測謊器的電極接到植物的葉子上,對植物作一連串著測試,發現偵測到植物的反應與人類感受短促情緒刺激的反應十分相似。
    植物真的能夠有這麼神奇的反應嗎?如果能夠親眼看到這樣的反應,一定會更震撼,但是這樣的儀器並不容易取得,在書中有提到一個簡易的實驗,可以讓學生在家自行操作,摘取兩片條件都類似的兩片葉子,一片葉子放在床旁的桌上,每天起床都要看看這片葉子,心中祈求它繼續活下去,另一片葉子放在客廳,完全不要去理會它,觀察一陣子,看看結果會如何?
    依人類的界定而言,植物沒有看聽說的能力,但是它們卻是衡量人類感情變化得極敏銳的儀器,甚至植物能夠感受到人類所不能感受的變化,這都打破了一般人對於植物的刻板印象,植物靜靜的待在那裡,其實驚人的生命力就在努力的蔓延開來,人類不該再以自我中心去看待植物的生存,更應該尊重愛護這些敏感的草地棲居者。

  16. 黃鳳鳴

    http://addons.books.com.tw/G/001/4/0010391364.jpg

    書名:藝術家創意密碼-化疾病為創作力的故事
    作者:托碧.昭斯納 Zausner, Tobi
    譯者:丹鼎
    出版社: 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購買這本書籍,已經是好久之前的事了,當時的動機是希望在課程當中,分享給學生更多藝術家背後的故事。本書分為五個部份,十八個章節,其中選擇與第三部學、看、聽及第五部創造與疾病與各位分享。
    第三部學、看、聽中,作者舉例出許多藝術名家,包括了有讀寫障礙的達文西,下意識把字母和數字寫的左右相反,也因為達文西是位左撇子,書寫由左至右更順手,而那些充滿鏡像文字的筆記本讓他的各種想法得以流傳後世,不必擔心別人盜用他的發現。事實上,鏡像文字並不甚於影響達文西的學習,反倒是指出達文西可能也具有表層失寫症及閱讀的困難,較為影響了他的讀書狀況,而畢生熱切追求知識,拼命充實自己,儘管有學習障礙,卻從來沒有停止學習,自稱「不學無術之人」,卻已是舉世公認的天才。
    二十世紀大師-畢卡索,即使沒有閱讀困難,也曾在孩提時代文字世界中遭遇困難,拼字能力、書寫文字、閱讀狀況都偏差,在嬰兒時期就喜歡藝術的畢卡索,對於課業的學習極為氣餒之下,便往父親的藝術工作室尋求慰藉,慶幸的是畢卡索的父親,雖然擔心兒子的學習,卻也從中鼓勵兒子對於藝術創作的表現,更甚至在教導畢卡索繪畫的同時,以形來與數字結合引導學習,最終畢卡索從視覺創作中運用的聯結,學會數字的。
    第五部談及的創造與疾病,指出疾病並不見得與創造有直接影響,即使有直接關係亦不見的是一種負報酬,例如:光影大師林布蘭,為人熟悉的用光和影傳達作品的深切情感,部份原因來自對色彩的障礙,而色覺缺陷反而使得林布蘭對光影的漸層變化更加敏銳。短暫視覺受損的孟克,為了幫助自己在這一段時間的創作,發明了用格子輔助作畫。
    雖說化疾病為創造藝術的藝術家是少數例子,但我們仍可以優劣勢來比喻,教學中偶遇不同障礙或才華的同學,即是一種優劣勢的差異,適時鼓勵學生將阻力轉成助力,讓每一個挫折、瓶頸都有它的存在意義,不要認為ㄧ定要完美無缺才有所成就,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將自己的阻力轉為助力的養分,劣勢也能成為成功的助手。

  17. 我所看見的未來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8/0010421638.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 我所看見的未來
    作者: 嚴長壽
    出版社: 天下遠見出版社
    內容:
    台灣「飯店教父」嚴長壽,從國際觀光事務的角度切入,和讀者分享台灣的未來。全書以「行銷台灣」為基調,將內容區分為:「我們的優勢在哪裡?」、「台灣的國際級規劃」與「未來還需要什麼?」等三個部分,描述台灣未來的走向。其中,行銷台灣是以文化為最重要的核心、最大的加值。每一個想要行銷自己的組織,都可以將書中所闡述的觀點,加以延伸。首先,要讓台灣走上世界舞台,整合美食、藝術、人文等精緻文化,揉合傳統、國際與在地的現代文化,是行銷台灣的思考起點。

    心得:
    一直很欣賞嚴長壽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情與關懷,以及他對於行銷台灣的遠見。這本書我看三次,每讀完一次都會讓我對台灣重新燃起希望。原來,美食、禪修、農業、旅遊、節慶活動、人文、創意都是台灣的優勢。身為老師的我,應該讓學生明白且認同台灣的這些優勢,並且,要有熱情及懂得運用包裝策略來將這些優勢行銷出去。書中提到觀光規劃的四關鍵問題非常實用: 1.顧客是誰?他需要什麼? 2.我有什麼資源?和別人相比,哪一項是我的優勢? 3.如何包裝出顧客需要的產品? 4.要用什麼方法行銷?老師可以從這些問題中去引導學生思考,既而找出自己獨特的優勢。此外,對於書中提到台灣未來的人才必須要有願意走出去的胸襟和勇氣,我深有同感。這幾年任教下來,發現學生們越來越沒有出走的勇氣,完全不願遠離自己的舒適圈,然而,一直待在舒適圈的孩子便不願主動接受新事物,久而久之,思想也容易僵化,缺乏創意。唯有大膽地走出去看看,接收新知,才能有更棒的創意!

  18. 許珮琪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1/0010531591.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請問洪蘭老師》是一本集結洪蘭老師演講中有關教養議題的演講內容,包含「大腦與學習」、「教養與教育」、「品格與情緒」、「自我的實踐」四大方面。
    第一篇:「大腦與學習」
    洪蘭多年來致力於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以及相關知識在教育的應用和推廣,因此書中有些篇章便是架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以引導讀者了解大腦神經的作用與影響;舉例來說,書中一篇「凡走過的,大腦必留下痕跡」提及: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連接,以致於我們常有些說不出原因的偏好或恐懼,那就是童年記憶的痕跡,所以一隻收養十年的流浪貓,還是改不掉流浪時的恐懼而無法與主人親近。因此,我們常認為童年不重要,反正「還小不懂事」,這其實是錯誤的。有了這樣的認知,面對創傷的記憶(如霸凌行為)對受害者行為的影響(如看到校門就發抖),我們該如何幫助學生、幫助孩子,使他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呢?接著書中再說明創造力跟聰明才智不是絕對的線性關係,以神經學的解釋的定義來說是這麼解釋的:「兩個不相干的迴路碰在一起,激發第三條迴路,出現前所未見的東西。因此要有創造力,必須要有綿密的神經迴路,而經驗促使神經連接,所以創造力跟經驗有關。」因為每個人的經驗不同,大腦對同一景象的解釋也不同,因此創意就產生了。孩子需要各種各樣的經驗,遊戲是最容易且學習最快的方法,它能使大腦分泌一種神經營養素叫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能幫助神經生長,使神經分叉更多,刺激大腦神經做出前所未有的連接,就是創意的來源。學習要讓孩子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才會產生創意,大腦的神經連結隨著時間過去而「用進廢退」,只剩下常用的變得很粗大,不用的就被修剪掉了。因此若能使神經連結得愈密麻,便愈容易觸類旁通而產生創意,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孩子的創意通常來得比大人更多、更好。除了遊戲外,閱讀也是促使神經連結的最好方法。因為好的創意者必須要有寬廣的知識背景,使他的神經連接網路稠密,容易觸類旁通而讓好點子出來,也使他有足夠的普通常識,來判斷創意有沒有品味。
    第二篇:「教養與教育」
    這一篇章是所有老師與家長最迫切了解的教養和教育態度與問題,例如學習需要紀律、從生活中學應變、家的安全感、學習與不喜歡的人相處等。書中提及用金錢當獎勵的危險,會使行為者失去內在的驅力,這論點在一項將受試者分成有酬的A組和無酬的B組對樂高積木的熱情實驗中可證明。短期內或許對鼓勵孩子某個行為是有效的,但長期下來動機會降低,因此要促使孩子激發進取心、榮譽心和自我價值,才是前進的力量。精神上的滿足是對孩子最好的無形獎勵,這個論點也能藉由動物拼命按開關,好讓電流不停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物質(一種使人快樂興奮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實驗中可以證明。教養與教育是家長與老師要共同參與和關心的,基因雖然使每個人的個性和能力的不同,但後天的環境和父母的態度才是真正影響孩子命運的關鍵;而老師是教育的靈魂,我們應該儘量想辦法提升老師的社會地位,使他們以自己的貢獻為傲,美國老師在畢業前都會收到校長的一封信寫道:「一百年後,你開什麼樣的汽車、在什麼樣的房子、銀行裡有多少錢,已經沒有人在意了,但這個世界會因你曾是一個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而不一樣。」閱讀至此,望著蔚藍無雲的天空,我陷入了沉思,想起了第一屆帶班的孩子們,想起了當初為他們無私奉獻的那一片熱忱…
    第三篇:「品格與情緒」
    在這個部分,洪蘭同樣引用許多不同形式的說明,讓人們了解情緒與品格教育的重要。研究憂鬱症的報告發現,文化和文明的因素使人們失去面對面溝通的親密性,簡訊和臉書的溝通方式使人因為做假而傷害對自我的肯定,對自己沒有信心,只好從流行服飾、新型手機等膚淺的表面價值來自我肯定。當自我意是很薄弱時,一點打擊便會倒下去,成為所謂的「草莓族」了。治本的方法是帶孩子做義工,從服務別人中認識自己的價值,正如柏拉圖說:「行善給我們自己力量,也激發別人行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文明社會的美德,並非凡事都以金錢做衡量的標準。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名與利,因為那是轉頭空;內心平安與身體健康,才是真正的金不換。在拾獲六十六條金項鍊的單親媽媽那拾金不昧和大學生堅持留置金的新聞相較之下,凸顯的出品德是台灣社會最大的問題。美國商學院最近開始改變,將商業道德和職業倫理列入必修課了。倫理道德是群體生活最基本的規範,只有回歸到根本,生命才有意義,人性才不會迷失。品德教育要從小開始,「禮貌」更是個需要從小、從生活中教育的習慣,它直接儲存在大腦神經連接的突觸上,哪怕將來得了失憶症,他小時候學的習慣也不會丟掉,父母不可以推諉這個教養的責任。
    第四篇:「自我的實踐」
    最後一個部分是談及現代人對未來的虛無感,找不著生命意義,或者無法跨出生命的框架。書中談及「援例」最不會出錯,最為安全,卻也不會創新時,作者援用心理學一個很有名的實驗,讓人印象深刻: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頂上掛著一串香蕉,第一隻猴子想爬上去拿時,就會有巨大的水柱把牠沖下去,其他猴子同時遭殃。這是連坐法,一隻犯錯,全體受罰。幾次以後,再有猴子想去拿,別的猴子就會把牠拖下來、揍牠,叫牠不要作害群之馬。等全部猴子都不敢在去拿香蕉後,實驗者開始每天抓一隻猴子出來,換一隻新的進去。新的猴子進來,看到籠子頂上有串香蕉,便很自然的要爬上去拿,這時其餘的四隻猴子就會合力教訓牠。第二天,實驗者又放一隻新猴子進去。如此這般,到第五天,全部猴子都換新了。籠子裡的猴子沒有一隻淋過水,但每一隻都知道不能去碰香蕉。終於,有猴子忍不住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去吃香蕉?」其他猴子齊聲說:「不知道,反正不能吃就對了。」
    就這樣,壯志容易消沉、老地圖找不到新航線,說明了「停在港口的船總是最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要鼓勵孩子挑戰自己、勇於創新,但也不要好高騖遠,要像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楊技正那樣,每天腳踏實地做在實驗室檢驗食品的「平凡事」,卻能去追究一件食品不正常的波峰,繼而發現起雲劑中含有大量塑化劑而揭發黑心廠商為求暴利的不法事,維護所有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使自己的一生從此「不平凡」。

    選擇這本書與同仁分享,更希望與家長分享,教育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而有正確觀念的成人,才會有正確觀念的孩子。當我們正受困在煩惱與問題中的時候,靜心閱讀並思索書中的議題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從科學、從人文、從社會、從生命去找到自省的勇氣,思考教養的問題。

  19. 洪翠宏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4/0010467374.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老得好優雅
    作者:瓊.齊諦斯特Joan Chitterister
    出版社:天下文化

    雖然和作者(70歲)比較起來,我尚未瀕臨「老年」階段,但這幾年來,看著自己漸老的生理變化,再加上年邁父母及公婆面臨老年階段的心理失調與身體病痛,驚覺一個人若能「老得好優雅」實在是一種幸福,所以如何讓自己的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活出不同的價值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作者在書中對每一個心靈拋出各種生命的議題,讓我們來細細琢磨…………。
     遺憾:遺憾是衰老的幽靈之一,不斷在耳邊低語,質問自己曾經做過或來不及做的事,它在心的邊緣啃噬,於是我們將沉膩於懊悔之中,忘記了生命中還有更重要的事………。
     意義:當跟著工作或家庭走的生命外在全部剝除一空時,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內在的空洞感?是終日躲在家裡自怨自艾?還是要跨一步去尋找………。
     恐懼:恐懼脫離慣性、恐懼身體的退化、恐懼失去、恐懼死亡,太多的恐懼阻礙了跨越與前進………。
     喜悅:如果你知道怎麼利用老年,你將有一個全新的開始,再度學習怎麼生活,如何選擇喜悅的生活………。
     質變:老人有兩類:酸苦者和寧靜者。酸苦者因自己不再是世界的運轉者、控制者、年輕者而不斷懊惱;而寧靜者仍散發活力與熱情,要求自己不斷成長,他們是擁有心靈的人………。
     新:變是生命的本質,面對新的挑戰,是選擇逃避?還是嘗試的意願與熱忱?………。
     放下:意味著將拋下累積至今的所有外在物質,以便將自身完全交付給內在自我的新生………。
     學習:我們發現自己終於可以全新灌注於過去一心想學的事物,因而可以成為比過去更專心的人………。
     宗教:在晚年,宗教不再是一連串的典禮與儀式,不再是規定與答案,而是一種追尋,一種超越自我,更接近生命本質的關係………。
     自由:世上其他人常鼓吹老年人進入某種成人樂園去安享晚年,這是一種虛假的自由,老年的自由,是有能力去成為最好的自己………。
     智慧:「年輕時學習,年老時理解。」老者的服務不在勞力,在於靈性的判讀,在於智慧………。
     獨處:獨處不等同隔絕,而是一種選擇,獨處使我們通向簡單與寧靜的幸福,促使我們走向內在………。
     體悟:或許這是變老的一個最大的禮物,當我們放慢腳步時,就能以全新的方式體悟與珍惜當下………。
    書中尚有太多心靈議題需要再三細細品味,不管離您或近或遠,希望每個人都能「老得好優雅。」

  20. 黃鳳鳴

    http://addons.books.com.tw/G/001/4/0010391364.jpg

    書名:藝術家創意密碼-化疾病為創作力的故事
    作者:托碧.昭斯納 Zausner, Tobi
    譯者:丹鼎
    出版社: 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購買這本書籍,已經是好久之前的事了,當時的動機是希望在課程當中,分享給學生更多藝術家背後的故事。本書分為五個部份,十八個章節,其中選擇與第三部學、看、聽及第五部創造與疾病與各位分享。
    第三部學、看、聽中,作者舉例出許多藝術名家,包括了有讀寫障礙的達文西,下意識把字母和數字寫的左右相反,也因為達文西是位左撇子,書寫由左至右更順手,而那些充滿鏡像文字的筆記本讓他的各種想法得以流傳後世,不必擔心別人盜用他的發現。事實上,鏡像文字並不甚於影響達文西的學習,反倒是指出達文西可能也具有表層失寫症及閱讀的困難,較為影響了他的讀書狀況,而畢生熱切追求知識,拼命充實自己,儘管有學習障礙,卻從來沒有停止學習,自稱「不學無術之人」,卻已是舉世公認的天才。
    二十世紀大師-畢卡索,即使沒有閱讀困難,也曾在孩提時代文字世界中遭遇困難,拼字能力、書寫文字、閱讀狀況都偏差,在嬰兒時期就喜歡藝術的畢卡索,對於課業的學習極為氣餒之下,便往父親的藝術工作室尋求慰藉,慶幸的是畢卡索的父親,雖然擔心兒子的學習,卻也從中鼓勵兒子對於藝術創作的表現,更甚至在教導畢卡索繪畫的同時,以形來與數字結合引導學習,最終畢卡索從視覺創作中運用的聯結,學會數字的。
    第五部談及的創造與疾病,指出疾病並不見得與創造有直接影響,即使有直接關係亦不見的是一種負報酬,例如:光影大師林布蘭,為人熟悉的用光和影傳達作品的深切情感,部份原因來自對色彩的障礙,而色覺缺陷反而使得林布蘭對光影的漸層變化更加敏銳。短暫視覺受損的孟克,為了幫助自己在這一段時間的創作,發明了用格子輔助作畫。
    雖說化疾病為創造藝術的藝術家是少數例子,但我們仍可以優劣勢來比喻,教學中偶遇不同障礙或才華的同學,即是一種優劣勢的差異,適時鼓勵學生將阻力轉成助力,讓每一個挫折、瓶頸都有它的存在意義,不要認為ㄧ定要完美無缺才有所成就,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將自己的阻力轉為助力的養分,劣勢也能成為成功的助手。

  21. 郭佩宜

    http://img.kingstone.com.tw/Book/images/Product/20131/2013100052969/2013100052969b.jpg

    雖然只是25開本的小書,內容卻十分的豐富、有深度,
    可以滿足、解答你的疑問或是好奇。

    每一個主題「只有」兩頁,
    一半的版面是可愛的、與主題相契合的「漫畫」,
    說明敘述的部分很淺顯易懂,
    沒有「看不下去」的問題,
    但也沒有譁眾取寵,
    極具理論基礎,
    是本沒有閱讀負擔的科普讀物。

    除了在每一章的最後,有特別的「專欄」以外,
    每一個主題裏還有50字左右的「數學筆記」,
    提供一些數學家生平有趣的小故事,或是數學小知識,
    也極有可看性的。
    像是,平均律和鋼琴家,
    微生物的增值與指數函數有關,
    保險的原理也是基於期望值的考量,
    人體具有微積分的機能,
    最尖端科技的矩陣或是向量的運用,……

    毋須一頁一頁的閱讀,
    對哪一個主題有興趣,就先看哪一個主題,
    沒有前後連貫的壓力;
    若是還有需要,也引發了你的興趣,
    就可以自行再做其他深入的、延伸的閱讀。

    下面是作者與內容的簡介
    川久保勝夫
      1942年生於日本長野縣,東京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畢。取得同大學的碩士學位後,曾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研究員、紐約州立大學研究員、波昂大學客座教授以及赫爾辛基大學客座教授。目前為大阪大學理學院教授,理學博士,也是日本數理協會的理事兼評議員。

    第1章 各種「數」的探索—數的故事【專欄:每個數字都有自己的意義】
    數的架構,零的發現,負數的作用,有理數的延伸,無理數的存在,不可思議的虛數i,單純又神祕的質數
    第2章 釐清「數」的關係—函數的故事【專欄:真的有方程式解法嗎?】
    何謂函數?使用座標圖即一目了然,方程式的解題絕招,採用聯立方程式的鶴龜算法,二次方程式的解題公式,三次方程式及解題秘密
    第3章 幾何學之美與謎—形狀的故事【專欄:代數幾何學的研究】
    幾何學大復活!任何形狀都可以,舖上相同的形狀,神賜的形狀,美感來自均衡感,利用尺及圓規解題,正多面體只有五個,歐基里得幾何學,非歐基里得幾何學
    第4章 活用矩陣的功能—矩陣與向量的故事【專欄:未來的預測】
    矩陣或向量的用途為何?向量的加法與減法,矩陣的乘法,矩陣為一變換的機械,以矩陣解開聯立方程式,以向量翱翔天空,經濟上也是一大助力,賽局理論於網球賽中獲勝
    第5章 數學的國王—微分與積分的故事【專欄:阿基里斯的比賽】
    重點是計算面積,越分越細的圖形,積分的構思,追求瞬間的速度,微分再微分,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函數f(x)和f’(x),善用微積分
    第6章 偶然的科學—機率的故事【專欄:不了解機率的話連命都沒了】
    與命運女神邂逅的方法,擲六次出現一次?排列與組合的觀念,亂槍打鳥也會中,不太可靠的直覺,先抽先贏?紅球與白球的機率,贏或賠的平均,亂數具有的深刻意義閱讀,統計的方法
    第7章 這麼想就對啦—指數?對數和數列的故事【專欄:不可思議的e : (ex)’=ex】
    天才學的數字計算,天才數學家高斯的計算,超乎想像空間的等比數列,生活週遭中的等比數列,對數世界十分有趣,讓計算變簡單,人的知覺屬於對數感覺,自然界中也有對數和指數
    第8章 好處多多的sin, cos—三角函數的故事【專欄:神秘的Euler公式】
    給畏懼三角函數的人,用棍子測量高度,跨越障礙的餘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測量妙方,電氣也是正弦的世界,用途無限的三角函數,傅利葉轉換,
    第9章 新數學拓展的世界—新數學的故事【專欄:費瑪大定理的解決】
    它們的形狀都一樣嗎?誰在說謊?何謂不確定性理論,模糊的理論,長期預報並不準確,何謂碎形圖形?破局的分析,電腦運用的數理,集合與邏輯,對稱之美,維度另一章

  22. 洪誌忱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7/0010466447.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減法的教育
    作者:邢小萍
    內容簡介:
    這個校長不一樣!
      她覺得,每個孩子都是人生的功課,所以,每個人都得自己寫功課!用正向、積極的態度,去「陪伴」、「等待」與「鼓勵」孩子,這門功課將會是最值得的投資!
      焦慮媽媽asks:公婆經常帶著孩子一起看電視,這樣好嗎?
      小胖爸爸asks:天啊!老師嫌棄我的孩子!
      孩子的媽asks:收到孩子失控的成績單,怎麼辦?
      幼稚園大班asks:安親班、才藝課、英文補習班……要怎麼選?
    校長媽媽說:
      各位媽媽爸爸,你們其實可以不必那麼焦慮!
      在教學的現場,爸媽的焦慮好巨大,爸媽也好緊張!
      奔波在保母、公婆、學校、才藝班之間,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擔心孩子畢
    業即失業,擔心親子關係不緊密,擔心孩子人際關係不好……可是擔心那麼
    多,真的有用嗎?
    心得感想
    趕過年前至圖書館借書,原因是為了家中那位剛上小一的兒子,他很喜歡運動,但看電視和運動相比,可能會是看電視略勝一籌,因此不如多借書給他看,當然也會為自己充電一下,讓自己面相祥和一點,有道是: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不過每次進入圖書館真的都會有意外的收穫,每每看的文章或書籍常常都與自己當時的心境相呼應,真的太神奇了!因此一眼看到校長媽媽寫的這本「減法的教育」,就不自主地拿起來翻閱,借閱後每看一段內容的同時回想自己所遇到的狀況,常常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我想真的可以把這本書推薦給同仁看,另外學生也能透過此書來了解大人的想法及做法,或許更能以同理心來和老師及父母相處。
    去年卸下導師的工作,常在回想自己導師三年的作法,自己哪個地方多做了?哪個地方做錯了?或許是第一屆,自己寄望很深,也付出很多的時間,在與班上家長聊孩子的過程中,通常會得到老師很用心、認真、負責的回饋,不過幾乎最後都會多加一句是孩子還不懂事,無法理解老師的用心,這就是我的疑惑,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瞭解我的用意,也都能誠心誠意的感恩,但實際上總是有一些人多管教他的結果,得到的是負向的反抗行為,雞婆多做,是老師多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管教,難道「課本外的品格教育」真的會造成國中生的負擔嗎?其實我們都知道「方法」很重要,自己角色的定位與態度更是關鍵,這也與個人的人格特質與成長環境背景有關,我當孩子的時候就常與導師媽媽到學校,媽媽的導師風格是嚴而不威以及重情重理,這深深地影響我,但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孩子和之前不同,雖然我知道把自己很明確定位為爸爸的角色,但似乎爸爸這個角色我也還在做中學,把學生當成孩子照顧,我很有自信地說我做到百分百,不過在「管教」的部分卻始終覺得身段與技巧不夠柔軟,當然這與我首次擔任導師經驗不足有關,我覺得如果能將爸爸的角色做好,我相信導師的角色同樣也能勝任。
    最後順道提一段文章中作者介紹孩子學習的三大類型,可分成『聽覺型、視覺型、操作型』三種,1.聽覺型:適應吵雜的環境,適合以聽CD及廣播媒體或口頭討論的學習方式。2.視覺型:適應於安靜的環境,適合以文字、表格、圖片呈現的學習方式。3.操作型:適合實作、實驗的學習方式。這是要父母從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觀察才能得知,導師同樣也需要花時間觀察自己的學生,並應該常常與家長分享學生在校的表現,一起共同找出真正對孩子有效的正向管教方式,我想這才會是親師生合作的成功之道。

  23. 許韶恩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2/0010162612.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巫婆一定得死》
    著者:雪登.凱許登(Sheldon Cashdan)
    譯者:李淑珺
    出版:張老師文化,2001。
    接觸這本書是在參加一場說故事劇場的工作坊,講師推薦給現場教師閱讀的。閱讀後讓我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童話」,藉此再次檢視以往所閱讀過的童話,瞭解到許多童話背後發生的原因和背景,或者說是重新讓我理解到童話中被掩藏的意義,是個很有趣的閱讀經驗!
    童話是童年的心理劇,對孩子而言在各種奇幻情節的故事情節就跟實際生活的遭遇一樣真實,因此童話故事能幫孩子處理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內心衝突,提供孩子們解決衝突的舞台。以下就分享書中作者的主要論點:
    Sheldon Cashdan提出人的童年有七大罪,也用各類童話討論這七大罪:1. 虛榮(白雪公主)2.貪吃(糖果屋)3. 忌妒(灰姑娘)4. 欺騙(養鵝女孩)5. 色慾 (長髮公主) 6. 貪心(傑克與豌豆)7懶惰(木偶奇遇記),藉由分析童話故事來分析處理「罪」的問題,以幫助兒童認識自我人格特質,並且幫助自己成為更成熟完美的人格。
    書中也一再探討女巫的存在,書中告訴我們,童話裡的女巫精神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黑暗面,是我們極力想消除、遮蔽的另一個自我,好比說《白雪公主》裡的壞皇后繼母,《灰姑娘》裡的後母、《傑克與豌豆 》中的巨人……可男可女、可老可少。在許多故事裡,即使沒有具體的女巫角色,也會有象徵女巫精神的邪惡後母或是壞心女僕,女巫的存在使故事出現了主角必須與其抗衡的力量,正義與邪惡的鬥爭,而我們也都相信正義的永恆、正義的不敗,使得每一個故事的主角都順利得到勝利,過著美好的後續生活。
    閱讀童話故事的過程中,我們享受身歷其境的喜怒哀樂,然後回頭省思故事內涵的深意,檢視我們自己的觀念、生活方式,從中學習成長。雖然每一個故事帶給每一個人的啟發不盡相同,但大致上來說,童話故事在人們成長的過程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很多人不喜歡看已經讀過的書,但童話故事卻讓人渴望一再回味,因為那些深植你我心中的簡單情節,勾起每一個成人心中的小孩發出共鳴,回想起過去的童年時光,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發現自我—巫婆不一定得死,而是用以察覺自我、檢討自我,提醒我們邪惡會一直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該如何克服自我的負面慾望,學習與其對抗是我們這一生都必須持續摸索的問題,為了圓滿快樂的結局,我們應該積極面對。
    有機會就請大家帶著愉悅的心情看書去吧,重溫或重新感受一下不一樣童話的感召力。

  24. 夏穎蘄

    http://www.east.org.tw/FCKupload/Image/book03.jpg
    少吃肉──利益全球
    「你是吃素或是吃葷?」這不單只是宗教信仰的問題。大多數的環境議題往往不是非黑即白、二選一的問題,本書從許多不同的層面探討「吃肉及相關議題」對於自身、環境、地球及牲畜所造成的危害,進而引導大家思考什麼是一個「好的糧食政策」,消費者可以選擇一個對自己與環境都好的飲食方案。

    第一章 吃的健康
    探討大量吃肉對健康的危害,包括肥胖、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而且研究顯示如果是基於營養的因素(補充鐵質、鈣質、DHA)而食用肉類或乳製品,在素食中都有不錯的替代方案,而且素食沒有飽和脂肪所造成的健康問題。此外治療劣質飲食造成的疾病,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金錢與醫療成本,飲食對於我們健康的影響不容小歔。

    第二章 供養世界
    探討食物供養世界的真相:養殖動物對於能量的浪費及較低的土地使用效率、畜產業可能導致水資源的枯竭(生產一磅牛肉所需要的水,可能比生產一磅穀物多出了二十到八十倍)、家畜在貧窮社區的價值(窮人以此維生或補助家計,但弔詭的是窮人可能買不起乳品與肉品)、可耕農地的縮減、雨林的破壞開發…。世界上大比例的肉品被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吃掉,但開發中國家的窮人或第三世界的人民卻仍面臨營養不良甚至飢荒的問題,而工業化畜牧只會加劇這個現象。

    第三章 毒害地球
    探討畜牧業對於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氣污染、酸雨、全球暖化、沙漠化等危害;過度放牧對野生生物與土壤的衝擊、過度捕魚的汙染、集約動物飼養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讓大家知道想要在這片土地上「永續發展」,除了尋找替代能源,減少使用石化能源以減緩全球暖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認真看待你「吃什麼」、「如何吃」。

    第四章 食品安全──從沙門氏菌到狂牛病
    探討直接經由飲食吃進去的病菌(包括以往常見的彎曲桿菌、沙門氏菌,及最近興起的狂牛病、禽流感、SARS等各種新疾病)、全球的動物疾病、抗生素的使用及抗藥性的威脅、動物用藥、生長激素、濫用化學藥劑的危害及食因性疾病所造成的財政負擔…。讓你從另一個角度認識「病從口入」,進一步思考「吃肉的安全性」。

    第五章 動物福利──不能再被忽視的問題
    探討工業化農場對於動物的不人道待遇:狹小的空間擁擠而無發伸展、過量的餵食、無發承受的體重和扭曲受傷的四肢、還未昏迷前就被宰殺、喪失自然的行為、在冰冷和光禿的水泥地上生產…。當我們在大快朵頤肉類的同時,可曾想過因為我們的口腹之慾造成多少動物的災難?以吃肉為主流價值的人間反而成了動物的地獄。

    第六章 好糧食政策
    探討1.何謂「好的糧食政策」:重新定義什麼叫「便宜的食物」、工業化農場對動物造成的痛苦及小農的不合理對待;2.農業改革刻不容緩:檢討食品貿易、污染者付費原則、給予「好食物」經濟上的資助、農業研究轉向、改變生產方向;3.朝向好食品政策邁進──肉品減量…。當我們知道現在的飲食方式會造成這麼多的問題,提供一個讓你思考應如何做才能改變現況的方向。

    心得
    大家看到我推薦這本書,一定會以為我是個素食主義者,其實並不然,我也承認「人類需要吃肉基本上是味覺,而不是為了營養」。在看過年長的親友因愛吃肉而飽受慢性病的折磨、教科書上的「生物累積性」提醒吃肉可能會累積的毒害、電視不斷報導現在慢性病和癌症的年齡層下降、身邊的親人讓我看到蔬食和高纖對於血糖和血壓的好處…,有越來越多的訊息告訴我應該增加食物中的蔬果而非肉類,所以身為家中主要採買者和決定「今天吃什麼」的我,也很想和大家推廣「多吃青菜少吃肉」這個理念。少吃肉真的有益全球,因為:
    1.吃肉完全無法解決糧荒,甚至會助長對窮人的剝削:因為將穀物用於飼養牲畜,就算是因飢荒而聞名的衣索比亞,在接受國際補助的同時,仍有許多飼料作物輸出英國,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食物短缺的北韓。
    2.過度養殖動物製造的汙染比人還多,對環境的危害遠超乎你我的相像,而我們和後代子孫只有一個可以維生的地球。
    3.吃肉可能會讓你直接吃進病菌、造成疾病;在一切講求效率的今天,動物被人類以不正常的方式餵養、生長,讓我們無形中吃進許多不必要的負擔;多吃肉會危害你我的健康…吃肉的風險其實遠超過你的想像。
    4.集中養殖對動物造成許多不人道的對待,學科學的我雖然不相信人有來生,但還是希望不要累積太多的罪惡。
    5.食物其實不便宜,事實上我們得為食物付三次帳──第一次是在櫃檯買單,其次是補貼農民或獎勵農業發展,還有一次則是用來收拾環境和健康的副作用…,所以一些標榜「照顧小農」、「有機生產」、「友善環境」的店家(如主婦聯盟合作社、里仁商店…等)的食物雖然比較貴,但我每週還是會去買些蔬菜或食品,用行動支持這些農民。
    現在我們家中仍然有吃肉,一餐四道菜中有深綠色蔬菜、淺綠色蔬菜或菇菌類、菜炒肉絲或蛋、只有一盤純肉類或魚類,外加一鍋有菜有肉的湯,我不奢求孩子們一定要吃素(我也擔心他們的成長和自己的廚藝──能否像外面的餐館把素食變成美味佳餚),但我希望他們能習慣吃菜、做到「多吃青菜少吃肉」,因為這是對自己、對下一代、對環境和地球都有好的策略。

  25. 林英美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6/0010476726.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今天,你給自己打幾分
    作者:吳若權
    時報出版社

    內容大綱:作者以其自身經歷,及所見所聞,提供我們自我探索、自省,以發覺生命寶藏,幫助自我脫離失敗,走向成功之路。誠如封面所提「無論失意或得志,自省都可以啟動自信,將所有經驗,化為成長的動力。」

    心得:心念常影響行動,心念的差異自會導致行為的結果不同。因此要想邁向成功之途,正確的心念是很重要的。而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很棒的正向觀念,願與大家和學生分享。
    在人生的旅途,總有挫折、失意之時,面對這些挫敗,是逃避或接受挑戰?接受挑戰,又該如何適當處理之?常挑戰我們的智慧!從此書我們可獲得一些啟示。文中分七個章節,(一)從洞悉人緣好壞的原因、(二)尋找相處愉悅的開關、(三)學習善待自己的方法、(四)突破自我反省的障礙、(五)拉近內外之間的距離、(六)打造自我專業形象、(七)積極重建人生的價值。
    「言教不如身教」,常期勉自己能作為學生的表率,甚而能成為學生人生的導師(似乎太理想化,但一直如此期許著自己。),為其人生導向正確航向,而這本書給予很多啟示,例如書中所提「忙碌中,莫忘初衷」-人生的每個場景都有一道有形或無形的門,堆開門進去之前,不妨問自己:「我為什麼來到這裡?」才能夠不虛此行,同時也沒有辜負別人。真的值得一看,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喔!

  26. 謝淑娟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7/0010450947.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這樣思考,人生就不一樣──早知道該多好的思考整理術
    作者:外山滋比古
    譯者:韋杰岱
    你是滑翔機人?還是飛機人?
    滑翔機人無法靠自己的力量飛上天,而飛機人則有著獨立飛行的能力。
    滑翔機人習慣於別人的引導,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而飛機人能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知識,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本書作者運用各種巧妙的比喻和實際方法,告訴我們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如何養成創意思考的好習慣,使我們不管在校園學習或職場競爭上都得心應手,一生受用。
    書中提到許多簡單能夠幫助思考的概念和方式,例如:早晨的頭腦比夜晚的頭腦好、也比較樂觀;不吃早餐改為早午餐,因為空腹的早晨最適合思考;有些事情經過時間的沉澱自然就會想出辦法,操之過急只會使得腦袋變得更混亂;靈感的來源並非不斷擠壓、不斷思考,反而是「放空」和「睡眠」;「放空」能使心靈自由奔放,也才容易產生有趣的想法;靈感需要醞釀期,放空容易使累積的經驗和知識產生出新的化合物;高效率運轉的頭腦需要適當的遺忘;「睡眠」是藉由身體機制來使大腦清空掉不必要的記憶;睡眠時期的頭腦還是持續著思考的狀態,有時一覺醒來,反而會得到之前想破頭都得不到的靈感或答案 …。
    重點摘要如下
    一、 如何進行創造性思考?
      .延長早餐前的時間
      .從四面八方獲取靈感,再與素材混合
      .讓點子沉睡熟成,靜待發酵
      .等待熟成,就是有意識的利用潛意識
      .透過知識的編輯,進行二次性創造
      .多看多聽多問,善用偶然力

    二、 如何整理思考?
      .將資訊抽象化,提高知識的品質
      .利用剪報、筆記、卡片做整理
      .利用「積讀法」,鎖定主題集中一次閱讀
      .思考時,有任何想法都先寫下來
      .一旦開始寫就不要停下來
      .記下來的點子,讓它沉睡一段時間再回頭看
      .朗讀筆記的內容
      .將筆記內容重新整理在「超筆記本」上
      .將不必要的資訊遺忘

    三、 如何鍛鍊獨立思考?
      .時常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多讚美自己和他人
      .從生活的現實中建立思考的基礎
      .探索未知,積極閱讀「看不懂」的書
    人生是不斷的學習及面對各種變化、挑戰的歷程,這本書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很適合莘莘學子或需要激盪靈感的朋友們一讀,推薦給大家!

  27. 傅虹靜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0/0010352950.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作者:蔡穎卿
    心得:
    作者因為丈夫工作的變動,帶著孩子從台灣到曼谷又到新加坡,在這過程中,孩子經歷了不同國家的不同學制。從文章的描述中,作者點出了中西教育的不同。姊姊在台灣求學期間,英文功課多到必須用「抄」的才能做完。對比作者女兒在曼谷國際學校的上課經驗,是「讀很多、講很多,但是寫的功課不多。老師說功課給的少的理由是要我們好好的想:好好思考下做出來的功課才會有好的品質」。功課的「量」不等於「質」,但台灣的教育顯然不這麼認為。
    書裡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也讓我思考是否能出一個好的作業,引發學生對學習的主動及熱情。
    我很佩服作者為了要營造一個家的感覺,堅持每天晚上全家人要好好的聚在一起吃一頓晚餐。我們家也有同樣的價值觀,但是為了實踐這樣的生活,先生總是辛苦的上菜市場扛回一大袋的菜,而我在下班後,亦穿上圍裙,為家人煮一頓晚餐,之後還要收拾廚房。我曾經對此有一點小小的埋怨,看到作者不僅煮飯、還重視擺盤、燈光,百忙之中還抽出時間親手整頓家裡的環境,如此細心細膩而且滿心歡喜的帶著孩子做這些事,就覺得很慚愧。
    作者感謝當年的媽媽培養他很好的做家事的能力,所以他現在可以同時做很多的事情而且游刃有餘。我現在也開始讓三歲多的女兒幫忙洗菜、打蛋。從實作中培養孩子做家事的能力。我也不希望孩子以後當一個專業「讀書人」,除了讀書以外什麼事情都不做。就如同作者書中所述:「人需要一種平衡的生活,不能因為用功讀書,其他事情就由別人代勞。不親近生活瑣事的人,會失去對生活的情感,也會減損體會快樂的能力。」帶著孩子勞動的同時,我也提醒自己要懂得享受勞動的快樂。

  28. 世欣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3/0010503003.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請照顧我媽媽
    生了孩子之後,就開始被稱為○○媽媽,好像沒有了自己的名字,沒有了自己的人生……
    這是前一陣子有部日劇「媽媽的戰爭」其日文原名「失去名字的女神」之由來。「母親」這個稱謂,某個層面而言充滿光環,但從另一個層面而言,它有時也理所當然的佔據了一個有孩子的女人人生最重要的角色,好像,她人生中的其他部分都可以被忽略……
    我們常忘記:母親只是一個女人所扮演眾多角色的的其中一種,而不是她的全部,尤其是,從身為孩子的角度看去,更是常常看不到母親這個人的全貌。

    看這本書時,我一直在想,究竟我對自己的媽媽了解幾分,有哪些部分的她,是我從未看過、也從未想過可能存在的呢?
    而我,對她的許多期待與抱怨,其實,都可能是因為不夠了解她之下的過份要求──我們都希望母親了解我們、包容我們、甚至為我們犧牲,但是,我曾經同樣的為媽媽設想過嗎?

    這本小說,是描述一個尋找走失母親的家庭,在這個過程之中,大家漸漸發現,看似親密的家人,其實似乎並沒有人真正了解母親這個人本身,連要寫尋人啟事時,都描繪不出一張讓人容易辨識的具體樣貌。
    全書分別由四個人的角度來敘述:女兒、兒子、父親,以及母親自己,作者以這樣的文學手法,試圖從不同的角度拼湊出母親的整個樣貌,但更讓人心酸的是這樣的陳述方式,也更凸顯每個人記得的母親都只有和自己有關的部分,對於母親的其他面向,大家都不瞭解,也從沒有人試圖去理解,甚至理所當然的認為那根本不存在。就像最後一段中母親自己所陳述的那些她記得一輩子的心事,全家人,都沒有人知道分毫一樣。

    對我而言,失蹤這個安排,除了實質上的意義外,在許多女人結婚生子之後,她本身某些部分的不再被看見,其實在精神上也是一種失蹤,只是,我們從來都不去正視。
    在念了輔導之後,在生了一個女兒之後,曾讀過一些關於母女關係的書,也思考、檢視自己的親子關係許多,而我必須說,這本書讓我又獲得一些新的觀點,也和心中自己,又有了一番和解,這是我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而且,它是一本情節緊湊吸引人的小說,光看小說部分也是精彩的。
    最可貴的是,這本書的結局沒有鄉愿的圓滿大結局,也不是不斷灑狗血的催淚,只是淡淡的提醒每個人:請照顧我媽媽,這是少數讓我覺得蘊含寓意卻又不過分矯情的小說結尾。
    真心希望,每個身為母親的女人,在照顧別人之餘,也能回頭稍微照顧自己一些;而每個母親仍在自己身邊的人,都能多照顧自己的母親一些,而這樣的照顧,是因為對她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同場加映:如果看完這本小說,還想對母女關係有深一層的探討,推薦-
    母女戰爭STOP-重塑母女關係
    作者:Paula J. Caplan
    譯者:蔡素玲
    出版社:心理

  29. 吳哥之美

    http://nas.chjh.tn.edu.tw/cpa/wp-content/uploads/2013/02/0002-300x282.gif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本想帶著蔣勳所寫的《吳哥之美》,去閱讀吳哥窟。無奈此書已絕版,從台南市圖借到此書時,早已回國。不過,透過閱讀此書,我再度去了一趟吳哥窟,神遊距離台灣三小時航程的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吳哥王朝傳統上,只有神殿可以用磚石材料,象徵神明的永恆,而人的居所,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以木材建造,因此歷經千百年,人的居所早已消失,至今僅存寺廟。BAPHUON(譯作巴本宮殿或巴芳寺)在元朝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有記載,他稱為「銅塔」:「金塔至北,有一里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鬱然……。」可以想見當時的BAPHUON給人肅穆安靜的感覺,1960年法國法蘭西遠東學院開始著手修復這座著名的皇家寺廟,先將建築石塊編號,再解體,準備重新組合,但是卻因赤棉及長期內戰導致修復工程中斷,當時記錄石頭位置的資料遺失,那些老石頭再也回不去原本的位置了。作者蔣勳不禁感嘆:「人類的歷史,一再打斷文明,好像總是要重新開始。」我想到當時吳哥王朝篤信印度教濕婆神,濕婆神是毀滅之神,也許古人早已預見吳哥王朝的滅亡,才會在繁華富麗的建築壁上雕鏤著細緻的濕婆神像。在BANTEAY SREI有一處門楣浮雕,關於浮雕,導遊說了一則動人的神話故事:美麗的公主因不忍眾神為了爭奪自己,甚至陷人間於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為此,她祈求濕婆神奪走她的美貌,濕婆神感於她的善良,便允諾了。於是,隨著濕婆神跳起破壞之舞,美麗的公主漸漸地變成髮禿齒豁的老婆婆……。我想,公主雖為凡人,但她的美麗心靈,正像神明般永恆,才得以出現在吳哥人的磚石建築上吧!

  30. 偉翔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0/0010466620.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偉翔 閱讀心得報告
    《40件陪伴孩子成長應該做的事 》
    會選讀這本書是在我趁寒輔結束後且在農曆過年前,鼻子開刀的前一個晚上來閱讀。因為它雖有二百多頁但只有九個主題文字並不多,40篇親子(師生)互動小故事可以讓我在一晚看完,且看得沒有壓力,甚至忘了開刀的存在。

    當孩子的放大鏡,讓孩子看到世界最美好的事物
    本書將親子問題羅列出幾塊主要區域,從瞭解、溝通、目標、鼓勵等要點,一步步將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摩擦或誤解,透過簡單淺白的對話呈現在讀者面前,更提供家長一張進入孩子內心世界的路線圖。

    據研究顯示,海豚有相當於7歲孩子的智慧,但怎麼家中的小寶貝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不如意就哭哭鬧鬧,受點委屈就離家出走,一點兒也沒有海豚的聰明乖巧呢?家有小淘氣,父母傷腦筋,別再頭疼和疑惑了,快來向海豚的訓練大師討教討教。
      海豚可以說是最聰明、最有靈性的海洋生命,但在每隻海豚學會各種高難度的表演動作前,也是調皮、懶惰的,這何嘗不像小孩呢?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教育出自信自主、正直大器的孩子,期待看到他們也能在人生舞台有精采演出。 
      本書精選40篇陪伴孩子成長的故事,並與您分享訓練員訓練海豚時的心得啟發,學著蹲下來和看孩子看同樣的世界,體會孩子的心跳感受,進而帶領他自在徜徉。
    (凌明玉)
      曾任兒童創意作文班老師、出版社主編,曾於台灣時報兒 童版和親子版撰寫專欄。現為專業作家、出版社特約主編。曾獲中央日報小說首獎及小小說獎、聯合文學巡迴文藝營小說首獎、世界華文成長小說獎。著有小說、親 子散文、繪本、少年傳記等作品,傳記故事多次獲得「好書大家讀」少年兒童類年度好書。

    這本書內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文中提到有個學習狀況欠佳的學生,上課特別愛舉手,有時老師的問題還沒有說完,他就把手高高地舉起來。但老師請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他又答不上來。
    老師課後跟這個同學聊天,問他為什麼即使不會回答也要舉手?「同學總是笑我成績不好,說我笨,但實際上我真的不會。」學生對老師實話實說。
    老師明白其中原因,並讚美他的積極,跟他訂下「君子協議」:「以後老師再提問的時候,如果真會回答,你舉左手;如果不會,你舉右手。」老師心裡有了底,以後上課就抓住這名學生舉左手的機會,讓他回答問題,並稱讚他。從那以後,這個學生在學習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這則例子,其實只是很簡單的作法,但對學生來說卻可以提高他參與答題的熱忱及不再被同學取笑,正增強了他的信心,老師的角色也只是順水推舟而已,但後續卻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我卻從沒有想到可以如此的應用。
      往往下課鐘響了之後,就覺得這節課已經結束,整理好講台上的東西就準備回辦公室,但如果能花個幾分鐘和學生聊一聊,聽聽他們的想法,或問他們剛剛上課時那裡聽不懂?他們會比較放得開和老師討論。因為如果在課堂上問的話,幾乎很少有人會舉手說聽不懂,因為會怕同學笑,這點大部份的同事應該都能體會。所以現在每節下課後,若我接下來當節沒課,我會花點時間和同學聊一聊,即使是聽他們打屁也不錯。

  31. 欣怡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2/0010493122.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垃圾車法則
    作者:David J. Pollay
    譯者:羅耀宗
    一本書能否吸引我繼續翻閱往往決定於封面上的引言或是自序中的內容,翻開「垃圾車法則」第一個躍入眼簾的問題是「你有多常讓別人的言行打壞你的心情,毀掉原來美好的一天?」,光是這個問題就讓我心中不斷冒出許多曾發生過的情景,隨著作者不斷丟出的問題竟也就讀完了整本書,雖然看完此書深覺要實踐垃圾車法則是件很困難的事,但是每當有人說了難聽的話或做些不合理的事讓我想生氣時,心中就會想起書中的一句話「你能不能自在快樂、有所成就,全看你受到干擾之後,能夠多快重新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說也奇怪,自己竟然越來越能夠一笑置之地面對這些令人跳腳的人事物,因此希望將此書分享給經常受到路人甲乙不當言行而擾亂心情的人,看一看或許你也會有意外的收穫。

  32. 呂玉芳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6/0010476756.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姊妹 (The Help)
    作者:凱瑟琳.史托基特 (Kathryn Stockett)
    譯者:王娟娟
    出版社:商周出版

    本書介紹

    故事描述1962年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23歲白人女孩史基特剛從大學畢業返鄉,夢想成為作家。個性善良的史基特一直對待黑傭如家人,但她發現許多為白人帶大小孩的黑傭,不論在生活或態度上,時常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對此感到不平的史基特,決意著手一個大膽的寫作計劃:採訪黑傭在白人家庭工作的甘苦,並寫成一本書。透過黑傭訴說人生,白人女孩紀錄故事,像發動一場寧靜革命,也像是拋磚引玉,越來越多的黑傭願意透過她說出自己的故事。在膚色黑白分明、道德黑白卻模稜兩可的時代,她們的舉動為保守的60年代掀起了巨大波瀾,卻讓世人聽見她們的聲音。

    心得
    看完「姊妹」後,我就確定這是一本我會想推薦給大家看的書。整本書情節緊湊,情緒隨著故事內容起伏,心疼黑人女傭為白人家庭工作一輩子卻仍遭受歧視,為黑人女傭與白人寶寶的情感而感動,因白人女主人被黑人女傭惡整而哈哈大笑,更佩服史基特勇於做自己,為愛比琳、米妮,和其他接受訪問的黑人幫傭發聲的勇氣。透過文字的細膩描述,更可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感情與角色情緒,裡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如此有血有肉,不管是令人喜歡的、厭惡的或是氣憤的。而且,這本書所描述的主題,是可以讓人去思考,甚至是讓人去反省的。

    從「姊妹」書中所描述的那個時代,密西西比州白人對黑人的態度,是一種被教導的厭恨、看不起。書中,黑人女傭愛比琳與白人寶寶梅茉莉的情感是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小孩子是最真誠的,不會因為用外表的差異去衡量他人。梅茉莉的童言童語,說她是愛比琳的寶寶,不是李佛太太的。因為她可以感受到誰是真的對她好,感受到誰是真的愛她。可是,長大之後的白人小孩,逐漸的會變成希莉和李佛太太那樣,看不起黑人,覺得黑人沒資格和她們平起平坐,這一切都不是先天的,而是被教導的,影響的。如同書裡寫的,白人與黑人之間的那條界線,那條不同階級間的界線,事實上都是自己劃分出來的。從來就沒有那條界線,是自己的心靈畫地自限,因為社會這麼教的。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孩子就像白紙,容易受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的教導與影響,做為教師的我也時時警惕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期望能給孩子正向的引導。

  33. 賴永倉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2/0010541102.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聰明學習靠運動
    作者:John J Ratey, MD
    譯者:謝維玲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
    【內容簡要】
    本書以科學的角度,搭配淺顯易懂的實例故事,佐以大量插畫,說明運動如何影響大腦的運作(從學習的機制到思考、感覺),進而提出全方位的「運動健腦計畫」,幫助你提升學習效率、記憶力和集中注意力,並且改善焦慮、沮喪、憂鬱等負面情緒,達到抵擋壓力、克服低潮的境界!
    【本書特色】
    1.全書分為「親子共讀版」和「成人版」兩大部分,由淺而深,循序漸進引導閱讀。
    2.「親子共讀版」以諸多實際案例證明運動改造身心的效果。
    3.「成人版」以圖解說明運動改造大腦的學理,探討運動與大腦、身心關聯性的著作。
    4.提出最佳運動計畫:實用、易操作,告訴你該怎麼動?選什麼運動?動多久?

    「運動」對於人類的好處,只要透過適度的做運動,對於我們的學習與人際關係都會有相當大的改善,尤其在運動過程當中我們會釋放腦內啡,讓身體自主的散發快樂與喜悅,而在團體當中也可透過合作觀念,同儕間彼此相互幫忙與激勵,都是非常棒的運動附加價值喔!但在台灣的教育,「運動」一直都是處於劣等的地位,總是覺得不會讀書的人才去運動!這是相當大的錯誤觀念,因為如此,在學校生活,學生都只注重自我的學業成績,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也因為總是孤軍奮鬥,使得內心沒有舒壓的窗口,當一遇到挫折與衝擊時,往往都會不知如何調適自我。反觀常常運動的孩子,從小就知道運動比賽有輸有贏,勝利了培養孩子勝不驕還要繼續努力;失敗了好好的哭一場,釋放壓力,下次繼續努力,機會依舊在眼前!運動的好處太多了,說也說不完!開始運動吧!你就可以從中體會了~讓運動成為您一生的習慣。

  34. 李怡蓉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8/0010520868.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青春期教育完全讀本(全四冊)

    出版社:天下雜誌

    『青春期教育完全讀本』是當初訂閱親子天下時出版社的推薦書籍,在教授健康教育過程中,每每發現大多數學生對於「性教育」的單元內容是最感興趣的;平時在學校上課教授內容包含性生理、性心理與社會等涵蓋範圍,但多數學生仍會對性感到好奇、害羞,而導致不敢發問或參與討論,因此本書提供正確觀念與內容可供學生自我閱讀與學習的另一管道,並透過學生最愛的漫畫手法訴說故事,如同以青少年和青少年對話般,呈現成長中青少年、青少女之疑難雜症,並提供清楚易懂的圖解與專欄解說,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中獲得完整的青春期知識,讓青春期孩子不被錯誤與混亂的價值觀所誤導,學習擁有自己的判斷力,進而保護自己。

  35. 謝吉文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8/0010446218.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圖書館有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為了給女兒合適的而一手創辦了幼稚園。當女兒升到了小學,他像大多數的家長一樣,遭遇到課後活動的問題。一開始,如許多的家長會做的,將女兒送入安親班,但是遭到霸凌之類的問題。也曾放下手邊工作,由做父親的自個來,但撐不到三天,就因效果及事業問題而作罷 。
    在這樣的困境中,在一次的因緣際會下,藉由招聘合適老師,進而尋找有共同需求的家長,組合成一個課後學習的共學共遊的團體。在饒富創意的老師們帶領下,利用各種資源,及和家長們不斷地探討中,一個個生活化、實用性,既把握當下、又著眼未來的教學活動一系列的展開了…在學校的學習內容可能大同小異,放學後的安排才是關鍵…

    心得:
    如何安排子女的放學後的時間,是許多家長關心的課題。
    作者提出了一種共學共遊的方式,將自己及老師們希望孩子們能學習的、能接觸到的各個層面~語文、外語、數理、社會、生活、藝文及鄉土…等導出一件件有趣生動的課程,而且在過程中也著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不同的角色扮演~可以到餐廰體會服務業的辛勞、可以是創意市集裡面的藝術工作者、可以是在都市叢林探索的冒險家、也能夠是上山下海和原住民小朋友打成一片的生態觀察員…讓你很難相信這是一群小學生能完成的事,而他們真的做到了。
    不禁佩服他們能將對子女的期許,以實際的行動它一項項實踐出來。當然,這些課程安排的背後,需要諸多人脈、資源的投入,及家長老師們不斷的協調溝通。
    雖然文中針對的是小學時期,但隨著現在教育政策的演變,類似的需求應該是會漸增的吧,如果真的以培養學生實際面對生活能力的話…。作者從一個家長的角色出發,做了一個滿了不起的創舉。
    在書中後面提到了,當初他們在選擇教師的時候,要特別,有別於一般對於教師的認知,除了具熱情、創意、有廣度外,更別忘了要有玩心,才能開發出活潑的、適合孩子的課程。對比於現階段的整個教育氛圍,這何嘗不是久在學校任教的教師,逐漸遺忘的特質呢!特別是當入學方式不再以傳統的學科成績當作唯一時,如何去因應,也許可以在這本書的找到蛛絲馬跡。

  36. 許月美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9/0010224929.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一個都不留
    作者:阿嘉莎•克莉絲蒂
    譯者:王麗麗 劉萬勇
    出版社:遠流

    壹、看本書緣由
    開始看克莉絲蒂的小說,是因據說這本「一個都不留」是克莉絲蒂作品中的極致。情節富有緊湊感又毫無破綻,那種不斷猜測誰是兇手?誰是下個受害者?讓我克制不住看完這本書的衝動,一口氣看到故事結局。到最後,揭曉了謎底,心中頓時湧現「原來如此」的痛快﹗從此,一本一本自圖書館抱回家「嗑」。

    貳、本書簡介
    這本書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一群人各自莫名其妙收到一封信,到一座島嶼上碰頭,這些人看似彼此不相干,卻又有共通點。晚上宴會後,殺手透過錄音機述說所有人的罪惡,所有到島嶼上的人聽完無不色變……接下來開始發生殺人案件,引起島上人們莫大的恐慌。至於故事的結局,警方是怎樣破案的呢?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翻看。因為是偵探小說,為了不減損閱讀趣味,恕我無法透露太多情節。
    書裡,人性貫穿了頭尾,作者把每個被害者內心的心事,跟每個人的互動刻劃得很深刻,字裡行間顯示每個人都可能是兇手,但人人卻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故事最後真的「一個都不留」,而且,行兇的理由、手段,有人性的軌跡可循。

    參、心得
    當我再次讀完本書,我沒有立即寫下心得,因為我心急需沉澱;沉澱盤旋在腦中的多種想法:
    一、生活中有些事,良心上不許可,但卻不觸法;有些事,法律上不許可,但是良心卻不會不安。良心不安最折磨,就像聖經所說:「…他們的腳在自己暗設的網羅裡纏住了…惡人被自己的手所做的纏住了…」良心不安對人的折磨比受傷流血的傷痛更折損人,總是疑心別人用奇怪的眼光看自己。小說中的主角們一位又一位被殺掉,生存下來的人每天活在極度恐懼中,先死的人倒楣?還是後死的人倒楣?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後死的至少還有獲救的機會!可是在獲救之前的絕望和恐懼感卻又是那樣折磨人… 所以,千萬別做壞事﹗

    二、什麼樣的政府,才是正義的政府?什麼樣的法律,才是正義的法律?
    看完書後,另一讓我感覺興味的不只是劇情、內容,而是對法律的省思。有人犯下了罪大惡極的罪行卻因無直接證據而平安無事?所謂的正義,《天使遊戲》一書中曾說:「所謂公平正義是因應人心期許的產物,並不是放諸宇宙皆準的價值。」的確,每個人角度、價值觀不同,訴求的標準就不同,甲認為公平的處置,乙有可能忿忿不平,而影響價值觀最大的因素是自我的功利主義。政府,就是要將人民幸福給最大化;法律,就是要分辨善與惡,社會需要「法律」來維持秩序、正義。正義,應是合理的分配,不管是資源、利益、權利等都必須做到合理的分配。所以,執法,需要多周全的人性觀察啊﹗無怪乎看此書時,總覺有隱約暗示:法律有時是一種虛有其表的正義。
      
    三、教書N年,處理過大大小小的學生事件,我感覺到身為一位教師,讓學生了解心安理得的生活態度是必要的。心安理得是生活快樂的基礎,快樂品質也才純粹。其實心安理得只是基本生活態度,更積極應是「哪裡有我,哪裡會因我而幸福」。常告誡學生提心吊膽、滿懷愧疚絕不是生命持續的養分,所以在班上我愛透過小組安排來督促學生完成各自工作,以創造小組榮譽、班級幸福來實現自我價值,至少不擺爛,存在就有意義、價值。因此,我愛向學生推薦此書,揣摩、思考書中人物因私心、無心而侵犯他人權益時,推諉、文飾、提心吊膽、愧疚…等等情緒太累了;人生,心安、了無遺憾最重要。

  37. 連雅玲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7/0010516327.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AB寶的親子交換日記
    作者:李偉文、雙胞胎AB寶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1年09月01日

    一開始讀李偉文的書是因為聽聞他教育了一對優秀的雙胞胎女兒,並且出書暢談他的浪漫教育觀,我曾經在班上分享他的兩位女兒有系統的筆記整理和讀書方法,希望能提升國三生準備課業的方向。
    但這本書,卻是以他和女兒之間的閱讀交換日記為主,他們的閱讀內容從書籍一直延伸到電影和日劇,每一個主題都有不同的閱讀"菜單"和心得探討,其中有個部分是探討為何我們要讀書?我們常鼓勵學生讀書是為了買一個美好的未來,可惜這樣的夢想並沒有完全收買人心,孩子仍然困惑:這樣辛苦的象形指事ABC123真的可以找到自己所愛的人生方向嗎?
    看到李偉文說的:運用想像力把硬梆梆的知識跟人連上關係,我們就比較會產生學習的興趣。甚至使用知識"從容"的選擇工作謀求幸福,而非被迫從事自己不愛的工作,只因自己手上的學識籌碼不多。
    透過同年齡的孩子對話,以及師長的諄諄引導,幫助孩子重新燃起學習的熱忱,並且找到他們喜愛的夢想,正是這本書有意思的地方。
    另外這本書也提供了砥礪自己品格和意志的指南,並且告訴大家:閱讀無處不在,它是一種態度。
    如果我們都能依循書上提供的閱讀題材,擇幾項去試讀看看,而且一樣讓孩子簡寫、交流閱讀心得,我想大家一定會受益良多的。
    於是開學後,我還是會利用時間跟孩子們聊聊這本書,希望他們也能有認同感而去執行看看。

  38. 周翊圓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0/0010510880.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孩子的情緒導師
    ■作者:諾曼.萊特(H. Norman Wright)
    ■譯者:王宇薇、洪曉華
    ■出版社:宇宙光
    ■出版日期:2011年07月01日
    ■內容簡介:
    本書適合家中有學步幼孩、國小兒童或青少年的父母閱讀,內容包括認識憤怒,化解憤怒情緒的實際步驟;也談到孩子的恐懼從何而來,要如何引領孩子克服恐懼;最後深入探索孩子憂鬱的問題,其實孩子也會陷入憂傷,只是大人難以察覺,也不明瞭忽視憂鬱的嚴重性。藉由本書,父母能儘早開始帶領孩子處理情緒,使孩子脫離憤怒、恐懼與悲傷情緒的綑縛。
    ■作者簡介
    諾曼‧萊特(H. Norman Wright)榮獲兩個榮譽博士。美國著名專業心理諮商師,專長於家庭婚姻諮商,目前致力於悲傷與創傷諮商、重大意外事件安心輔導。曾任Biola大學家庭、婚姻及兒童輔導研究所所長、Talbot神學院基督教育研究所所長,此外也任教於多所大學及研究所,有三十年教學經驗。現為加州婚姻與家庭諮商協會、美國婚姻與家庭諮商協會臨床會員,重大意外事件壓力基金會、壓力創傷專業人員協會會員等。萊特的著作至今已超過七十本,主題涵蓋婚姻、兩性、兒童、悲傷處理等。中譯本除本書外,另有《戀人還是朋友--分手療傷手冊》、《神啊,誰是我的理想伴侶》、《別跟過去過不去》《穿越生命風暴》(皆由宇宙光出版)等。
    ■本書目錄
    1.憤怒的問題2.了解憤怒3.孩子的憤怒4.控制情緒5.幫助孩子處理憤怒6.孩子的恐懼7.孩子恐懼的來源8.幫助孩子免於恐懼9.孩子也會憂鬱10.孩子的自我認同與情緒
    ■心得感想
    生氣這件事本身並不邪惡,也不是一種有害的情緒,也不見得一定會帶來危險。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把憤怒情緒跟如何「表達」憤怒混淆了,也有許多人誤以為憤怒就是攻擊。其實憤怒應是一種情緒,而攻擊則是一種行動。當我們不清楚自己的憤怒,以致情緒失控,就可能導致犯罪、危險甚至致命的攻擊性行為。
    憤怒本身並不構成問題,有時從父母的角度看是很難察覺的,真正的問題在於處理憤怒的方法失當,以及對這種情緒有所誤解。而問題的關鍵是由於一個人在情緒上還未成熟,因而受制於憤怒的力量。因此孩子必須學習舒緩並控制憤怒的力量。我們什麼時候會發脾氣,對憤怒又有何感受,通常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透過上帝的幫助,我們就能學習控制表達憤怒的方式,因為孩子受造時是帶著理性的,因此他有自由意志去選擇他要如何回應周遭所發生的事,他必須了解他比自己所知的還更有控制力。
    憤怒可能是孩子第一種意識到的情緒,但卻往往不是孩子在特定情境下所經驗到的第一種情緒。孩子在經歷到憤怒之前,最常經驗到的情緒是恐懼、傷害與沮喪,這些情緒不但帶來痛苦,也耗盡我們的力氣,讓我們感到十分脆弱。即使孩子還很小,他也知道發脾氣能轉移他對上述痛苦情緒的注意力,他會對自己說:「要是我生氣,就可以避免或至少減輕我的痛苦,甚至能影響或改變讓我生氣的東西。」孩子很快就能學會,生氣的感覺比痛苦的感覺好受多了。憤怒能增強力量,讓孩子感覺自己沒那麼脆弱。下回你的孩子發脾氣時,請你記住這一點。
    遺憾的是,大多成人都不明白憤怒就像沮喪一般,只是我們傳送給自己的一種訊息。當我們遭受傷害,例如被拒絕、受到批評,或承受身心的痛苦,最尋常的反應就是發脾氣。我們做出反擊,對抗我們心中那痛苦的來源,「擊敗那些情緒吧!」我們發自內心這樣吶喊。凡為人父母者(其實所有成人都一樣),若曾花時間跟孩子相處,都知道當孩子把悲傷跟憤怒情緒混淆,會發生什麼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哭鬧著耍脾氣。雖然淚流得很多,但卻不是真的因為難過,而是出於憤怒、沮喪,甚至抓狂。
    難過跟憤怒看起來很像,但確實有很大的差別。憤怒是種疏離的情緒,會讓旁人對你敬而遠之,然而悲傷卻不同,它是種肯定的情緒,能促使人靠近你。一個人憤怒並不是要表示他沒有軟弱,也不是要否認軟弱。我們不難察覺,作勢欺人者那表面的敵意和討人厭的(疏離的)行為背後,其實隱藏著孤寂與軟弱。然而,真正的悲傷需要一顆願意的心,去包容雙方的軟弱。
    盼望這本書能協助為人父母者、師長或助人者成為孩子的情緒導師,幫助孩子處理憤怒、悲傷與恐懼情緒。

  39. 朱怡貞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0/0010432630.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近來清朝宮廷劇大受歡迎,從早期的「還珠格格」、「一代皇后—大玉兒」到現在成為街頭巷尾討論主題的「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甚至還有電影「血滴子」。透過這些戲劇的觀看,除了休閒娛樂的功用外,也讓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對於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其歷史或多或少有些概念。
    你知道爲什麼在甄嬛傳裡的後宮眾嬪妃中,其宮女、太監稱她們為「小主」嗎?清代後宮制度裡,設有皇后一人,以下分為是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二宮。底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個等級,人數不拘,隨居十二宮。由於貴人只是皇上的小妾,未能名正言順稱得上是「主位」。
    現今的美國有CIA,中國也不惶多讓,甄嬛與果郡王愛的淒苦,甚至兩人生死相離,而導致此的卻是便是情報組織–「粘竿處」。此機構原用來粘蟬、捕抓蜻蜓,由於當時還是皇子的雍正喜歡清靜,爲避免夏日裡的蟬叫聲,擾了他,而有此組織。既然是粘蟬捕蟲的身分,當然不易被人給質疑,可以四處的刺探情報,讓人得以剷除異己。
    「血滴子」多麼可怕的武器,傳說殺人於無形,與華妃親近的太醫,後來被殺,連頭都不見。但在正史中,對於此武器,卻是不見記載,而所謂取人頭顱的武器,即可能只是僅要一滴,便可使人致死的毒藥。
    什麼!每天七點半上學,好辛苦;除了國文還要學英文;每週只有放兩天假…。孩子們!讀書累了嗎?看看以前的皇子們吧!清代皇子們,每天清晨三時便要上書房讀書,下午五時才結束,這麼長的時間裡,下課時間只有兩次,每次只能休息十五分鐘。放假時間僅有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要學習漢、滿、蒙等語言、四書、五經、國史、詩詞歌賦、書畫與騎馬射箭…。
    在戲劇中經常出現於紫禁城中的「大水缸」其實是用來儲水以供火災時可救火的,而且冬天時大雪紛飛,爲避免其結凍,還要在其下面生火。果郡王名叫「允禮」,其本名並非如此。「寧古塔」並不是一座塔,而是地名,是東北來往要塞,因地處偏遠,從順治皇帝起,成為清朝流放人員的接收地。
    透過西北文化所出版的「中國宮廷祕史」一書,從努爾哈赤的建國,到清末慈禧與光緒的糾葛,許多所謂的野史鄉談,在這多有描述與正名。讓你在沉迷於戲劇時,對於清朝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喔!

  40. 黃丹鈺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5/0010564075.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記得你是誰: 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第2版)
    Remember Who You Are: Life Stories That Inspire the Heart and Mind
    作者 / 戴西.魏德蔓 Daisy Wademan
    譯者 / 譚家瑜
    出版社 /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 2012/11/05
    哈佛商學院有個悠久的傳統,教授在最後一堂課講個故事,作為送給同學的結業禮—
    這樣的介紹吸引了我,書本果然可以為我們打開世界之窗,雖然沒有機會進哈佛,仍然可以透過閱讀領受一流大學教授的智慧。
    這本書擷取了15位教授的真誠分享,有感人的勵志故事,有語帶玄機的智慧箴言,有精彩的人生歷練或是回顧挑戰、成就與失敗。
    第一部為「開拓視野」。教授們談到如何思考個人在世界上的定位。
    第二部為「管理自我」。可為正在進行生涯規劃的人提供一些策略、技巧和方法。
    第三部為「領導他人」。教授們提到應當如何編策、鼓勵、了解與自己共事的人。
    第四部為「建立原則」。事業與良知應當並行不悖,維護個人操守以及「記得你是誰」。
    看完了書,我回想著,求學過程中我的老師說過些什麼?老師們講授的課業內容似乎忘得差不多了,但老師們所講過的求學故事、人生經驗、甚至是異性相處之道還真是清楚的映在腦海中,而每個老師的個性,做人處事的態度正是我的人生經驗,或許是融會貫通,或許是引以為戒,無形之中對我的人生已經產生作用。
    這本書的最後一篇寫著:「此時此刻,我希望你們明白一件事:你們都身負重任。未來的世界將是動盪不安,充滿了危險和誘惑………我們需要這樣的領導人:立志改造社會;願意堅守最高標準的道德、榮譽和責任;不怕高瞻遠矚;對自己和別人懷有夢想、希望和信心。」雖然這本書強調企業領導能力,但對於擔任一間教室的領導者的我也能有所啟發,我告誡自己不要忘記走進教育的初衷,也期望我的言行對於學生有正面的影響力。

  41. 陳建宏

    http://www.he-yu.com.tw/images/books/d-pt/d028-7.gif

    書名:把這份情傳下去之八—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出版社:能仁出版社

    這本書是摘錄多位著名作家的精選作品,共有六十三篇短文,篇篇富含深意,言辭雋永,希望將世間的人情溫暖散播出去,讓每個人能瞭解,自己並非孤鳥,而是擁有他人所施予的關愛和幫助的有福之人。

    在這喧鬧吵雜的生活中,一本好書就像一座森林,敘述著各種生命故事,也富含許多芬多精,使我們的心靈得以受到洗滌和沉澱。我會想介紹同學們這本書,主要是希望同學們都能隨時隨地撥出一些時間反思,身邊的人過得幸福嗎?有沒有需要關懷幫助的人呢?我自己生活得精彩嗎?有讓身旁的人喜樂嗎?還是反而造成大家更痛苦呢?

    美好的生活品質和物質享受是大部分人的理想,但卻因為汲汲於名和利, 心靈上的快樂和成長常常被大家所遺忘;大部分的人都自私自利習慣了,不太去在乎別人的感受,或許你我都可以從現在開始,試著對周遭的人感恩,展現出慈悲、不自私、耐心、寬容的心,一點點小改變,就能為周遭的朋友帶來幸福,你就會發現,原來那才是心靈上真正的快樂。

  42. 雅亭

    http://pic.eslite.com/Upload/Product/200805/m/63352936604670125027803.jpg
    這本書在書店暢銷榜上時,我還不認識嚴長壽先生是誰,純粹只是因為書名吸引了我的目光,翻閱自序後就決定買下它。書中作者分享了許多小故事和人生經歷給社會新鮮人,雖然我已出社會工作多年,但看完書還是收穫良多。學習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也接觸不同領域的人所分享的想法,可藉此開拓自己狹隘的視野。因此在得知要編寫親師生讀書會的學習單時,就毫不猶豫地選擇推薦給學生。
    本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做自己生命中的天使」,書中提及要時常問自己內心的感受,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發現自我潛能,不斷提升能力後找出適合自己的職業,並投入熱忱,就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自我價值。另一部分是「做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作者秉持著對社會慈善公益的精神,提醒我們伸出雙手去幫助他人,哪怕只是一句簡單鼓勵的話,都可能讓遭受挫折失敗的人重新出發,自己也從中有所獲得。以下節錄書中的句子:

    ◎不時問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而不是聽從社會的潮流或習性來選擇工作,才能真正找到「適才適所」的理想未來。
    ◎我們一直被習慣的環境限制著,如果以有限、狹隘的眼光去面對外面無限寬廣的世界,很快就會被拋在後頭
    ◎熱忱是一種態度,對生命抱著積極的想法,無論是在順境中或逆境裡,都能持續不斷地追求目標,永不放棄。用心去對待工作,用心去交每個朋友,用心去做每件事,就是熱忱的最佳實踐。
    ◎自療-上師的三道咒語
    1.做個正直的人。即使要跟世界上所有的人妥協,也不要對自己妥協,這樣就沒有人可以支配你
    2.記住所有的高興或悲傷,都將在來臨之後不久消失。切記沒有永遠不變的事物。這樣任何事情發生時,心中的寧靜就永遠不會消失。
    3.當別人有求於你時,不要當成是在幫助神,要以神不存在的心胸去幫助別人
    ◎生命中隨時都有讓人感動掉淚的事,他們像是上天一不小心失手墜下的星子。有時我會覺得為什麼不多做一點?多付出一點?也許你伸出一隻手,也許只是輕輕一扶,重新讓他們站上天空,這根本不是了不起的事,但你卻得到了整片星空。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一個人的名聲、財富、權勢的有無,而是你是否認真的在過程中盡心盡力,讓自己沒有遺憾。

  43. 彥慰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7/0010516427.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作者:王政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29日
    在全臺灣最窮的平地鄉之一,在全南投稅收最少的學區,在被荒煙蔓草包圍的校園裡,在九二一世紀地震無情摧毀全倒的建築中,看王政忠老師如何克服弱勢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花費15年的時間打造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這些年來爽文國中的畢業生,在王老師的帶領之下,成立了爽中青年軍,返鄉回校擔任青年志工,辦理暑假生活營隊,以身作則示範感恩與回饋;協助低成就學弟妹課業輔導,成為這個偏鄉現在與未來的深耕力量。(他們是2009與2010年的全國優秀志工團隊,也是2010年全國青年志工團隊的創意服務獎得主。)
      是什麼樣的帶領改變了這些孩子的生命?是什麼樣的作為啟發了這些孩子的價值?
      他如何堅持基本能力並創造成功機會?他如何激勵學習動機並營造學區氛圍?
      讓Super Power教師說給你聽!
    文圖轉載自博客來網路書籍館http://www.books.com.tw/

    感想:
    身為教師,我們都清楚學生對學習一旦毫無動機時,教師縱然有再強的專業能力、再豐富的教學資源、再有耐心的教學熱忱,終有被耗磨殆盡的一天。更何況沒有學習動機並非上國中才開始的,有許多可能從小學就已經放棄學習,當陋習成了習慣後,上課不是照鏡子、傳紙條、打瞌睡,願意好心提醒及糾正的老師,可能得歷經幾次的師生衝突後,最後仍舊宣告投降並放棄。但作者王老師強調的是「積極性的差別待遇」,面對低成就的孩子,他無所不用其極地想出各種教學策略來改變他們的學習心態:「守住並提升他們的基本能力、提供並創造他們的成功機會、激發並內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塑造並永續他們的學習氛圍」。經過十餘年的努力,這些偏鄉弱勢地區的孩子們展現出非凡的學習成果:亮眼的升學榜單、各項技藝競賽得獎、甚至組成畢業生服務隊(爽中青年軍)深耕服務校園……種種成果的展現都讓人感受到教育神聖力量,不僅改變孩子的學習甚至改變孩子的未來。
    書中讓我最感動的是王老師對於信仰的解釋:「所謂信仰,不就是一種精神、態度、念頭、力量、理由」,而學生就是他教育信念的中心,王老師在這部分呈現出了對學生最真誠的一種實踐力量,讓我也同步的省思自己當老師的初衷。我記得第一屆的學生跟我說過一句話:「我媽媽說妳是帶第一屆才會這麼認真,以後就不會了」我還記得我當時很不服氣的回答:「不!我會一直這麼認真!」教書的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莫忘初衷。身為教師無論做了什麼,都是為了學生來努力,但千萬不能讓自己後悔說我什麼都沒做然後學生就畢業了,這樣身為教師才是最嚴重的事情。老師不是解說課本的教書匠,更是孩子們在成長階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無論自己的身分是什麼,只要身為教育人員的一天,就要有那種不能辜負這些孩子們的職業天性及使命感。
    教學的確是一件耗費體力和精力的工作,因此有人形容老師必須具有超人般的本事,才有辦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克服學生所出的難題。然而,王老師說到「當一個超人或許有些難,不如,就從當個司機開始」。事實上每一個老師都是司機,要載著叫做「學生」的乘客到達學習的目的地,我們應該把我們的學生,好好的,不敷衍的,載往他們應該要、必須要到的目的地。期許自己是個「「好司機」」。

  44. 葉層蜂

    書名:數學之書(The Math Book)
    作者:科利弗德‧皮寇弗
    譯者:陳以禮
    這本書介紹了一些重要的數學發展里程碑,裡面圖文並茂,就像看故事一樣,閱讀起來很容易。他可以讓有志走向數學之路的人瞭解現在數學發展到什麼境界,前面很多都是已經被發現或創造的理論,近代則是一些猜想(註:還無法確定是對的還是錯的都用猜想來命名)連最近被日本數學天才證明出來的ABC猜想也有,利用本書再配合WIKI百科,可以找到你有興趣專研的項目,另外每頁項目底下還有相關的理論頁次查詢,非常方便。
    (註:ABC猜想若確定是對的,可以用比較簡單的方法證明費馬大定理是對的,還可以解決不少近代數論的難題)

  45. 家瑜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4/0010566994.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練習
    作者:Melody Beattie
    譯者:畢非
    療癒與成長的最好方式,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為自己的痛苦扛起責任,好好照顧自己。我們與自己的關係,是我們最需要維持的重要關係。這段關係的品質,會決定我們人生的品質。
      因為,
      如果我們能學會認真看待自己,別人也會認真看待我們。
      如果學會對自己一笑置之,我們就能做好準備,和他人一起歡笑。
      如果學會信任自己,我們就會成為值得信賴的人。
      如果能感謝自己的一切,我們就能愛自己。
      如果能愛自己,也接受自己的渴望和需求,我們就能做好準備,付出愛與接受愛。
      站在新的起點,放下舊有的過往,敢於改變,找回內在的平靜,全新開始吧!
    本書作者一生中曾遭遇過遺棄、綁架、離婚,喪子等等痛苦折磨,她以自身的經歷與對生命的省思,用小小一則一則的話語,來告訴讀者,如何在我們的內在找尋到快樂與平靜,而當快樂難尋時,我們要如何愛自己,寬待自己。
    作者提醒我們,問題都會有解決的辦法,而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為自己的痛苦負起責任,好好照顧自己。作者鼓勵讀者記住:每一天都是一個機會,可以讓我們重生與更新。
    調整呼吸、微笑、放鬆,然後放手,作者要讀者練習學會放下心中的執著,釋放所有的情緒,接受自己的能力有限,掌握自己的力量,勇敢邁向前。
    以上是這本書的書摘。
    走進書局,選購了這本書,其實是經過一番猶豫的。這本書其實不是一本好讀的書,「不好讀」不在於文字艱深難懂,而是因為它是一本要用心咀嚼、慢慢思考的書籍。這本書,如同其書評所述,是透過面對、放下、改變的過程獲得療癒與成長的書籍。
    這本書的編排,是將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份各自設定出一個主題,再以日期為單位,一天一篇小文章,並在每一篇文章後,以一則短語來作為自我的激勵。依據各月份所設定的主題分別如下:
    一月:探索自己的內心,找出今年想要的改變;
    二月:聆聽別人,接納自己,懷抱希望;
    三月: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就是平靜;
    四月:放下焦慮、心煩和苦惱,放輕鬆;
    五月:過日子是以一天為單位,不要往回看;
    六月:與自己和平共處;
    七月:讓自己接受他人的付出;
    八月:開口說謝謝,直到真心相信為止;
    九月:要有耐心,放鬆、全心相信,內在問題都會解決,內心的阻礙也會移除;
    十月:卸下生存偽裝,努力做自己;
    十一月:接受失去和改變,迷霧會散去,一切都清楚明白;
    十二月:專注於即將到來的美好事物。
    會選讀這本書,是因為認知到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曾受過傷害,有些甚至是自己身陷其中而不自覺的,因此我們都需要覺察、面對、被療癒,才能讓自己有新的開始、繼續走下去。本書也點出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指出我們或他人經常「以愛為名」地傷害著彼此。
    於是,放手,是放開別人對自己曾經或現在仍持續進行中的傷害;放手,也是放開別人,避免自己繼續對別人造成傷害。
    推薦這本書給大家,期待大家都能從中得到自我療癒與成長。

  46. 施筱芸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5/0010532065.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中文第一版2012年)

    心得:
    因為正在念諮商與輔導研究所,對於精進自己諮商能力的書很有興趣,所以選這本,以下先介紹一下人際歷程取向治療。人際歷程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psychotherapy)認為心理困難的本質上是屬於人際的(interpersonal),而衍生自與重要他人的互動,而「家庭經驗」即是情感學習的重要來源,而透過矯正性的關係歷程經驗,可以矯正有問題的互動模式。因此,此取向重視人際互動,認為治療關係本身即具備治療效果,個案在諮商歷程中透過與諮商師的互動經驗,重現其過去人際模式、重演其過去人際衝突,而治療師不掉入個案所重演的腳本中,提供個案不同於過去他人所給予的回應,協助個案有新的覺察與學習。

    • 施筱芸

      剛剛沒打完不小心按到送出,繼續心得,人際歷程取向不只能增進我在諮商上的技巧,同時也讓我愈檢視自己從家庭裡所習得的人際模式如何影響我的生活和選擇,就像是每個人看同一部電影和小說,但打動自己的點不一樣,這就是來自自己從自身背景所習得價值觀所造成的影響。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學得越多,發現自己了解的越少,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雖然大學畢業之後一直從事輔導工作,可是一直有專業枯竭的感覺,目前念研究所,不斷透過學習和實務的結合,去調整自己的諮商方向,因為這是我的興趣,所以雖然邊上班邊上課有蠟燭兩頭燒的感覺,但覺得很踏實,這也是我在上生涯發展課時常跟學生分享的,若能結合興趣在自己未來的工作中,是最幸福不過的了。

  47. 仟葉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5/0010538995.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抗暖化我也可以

     暖化問題是眾所皆知,這本書籍先會告知簡單的基本理論,再以實例解說,接著以知識連結補充不足之處,內容中提到生活中如何節能減能碳及永續發展,對於學生而言,頗有助益。
     自從1750年工業革命後,地球和人類的微妙關係開始展開,初期地球容忍,但從1990年至2009年間,地球已漸漸反撲。2009年6月16日北京暴雨不斷,白天像黑夜,民眾以為發生了日蝕現象;8月莫拉克颱風,瞬間帶來驚人雨量,重創台灣;11月澳洲發生70年來最大沙塵暴,雪梨城市飛進了4千萬噸沙塵,整個城市紅色一片……
     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溫室氣体(二氧化碳、甲烷…..)快速增多,早期溫度的上升範圍是在大自然可接受的範圍內,1980年之後,氣溫一路上升,人類的破壞已經到達了地球無法容忍的地步了。現今各國科學家共同認為,地球必須控制於升溫2度標準內,一旦超過,將會導致生態失衡, 關鍵2℃是人類存亡的關鍵。預估2020年至2037年北極冰原即將消失,則海洋溫度快速上升10℃,因為原來的冰層像面鏡子,會將太陽光反射回去,現在是直接吸收,其次是海平面上升7公尺,目前已有許多小島被淹沒了。還記得2009年10月報紙上刊登一張血淋淋的照片,一隻大白熊由於大量冰融,游不到覓食的地方,飢餓到吃掉幼熊。
     台灣是全球暖化中的第一批氣候難民,地球每上升1℃,台灣雨量上升一倍,水庫面臨崩霸危機,而北極冰融,台灣嘉義東石、屏東林邊、東港、蘭陽平原和雲林麥寮都會被淹沒。暖化的災害並不是立即顯現的,我們因此而容易忽略它的效應和嚴重性,只有回歸關懷環境,簡單的生活方式,落實減碳行動,才能慢慢地還給我們自己和子孫一個原本的地球。

  48. 葉層蜂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6/0010572016.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這本書介紹了一些重要的數學發展里程碑,裡面圖文並茂, 就像看故事一樣,閱讀起來很容易,他可以讓有志走向數學之路的人瞭解現在數學發展到什麼境界,前面很多都是已經被發現或創造的理論,近代則是一些猜想(註:還無法確定是對的還是錯的都用猜想來命名),連最近被日本數學天才證明出來的ABC猜想也有,利用本書再配合WIKI百科,可以找到你有興趣專研的項目,另外每頁項目底下還有相關的理論頁次查詢,非常方便.
    (註:ABC猜想若確定是對的,可以用比較簡單的方法證明費馬大定理是對的,還可以解決不少近代數論的難題)

  49. 芳儀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5/0010351785.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一碗陽春麵的故事,第一次的感動是在報紙上看到的報導。偶然在忠孝圖書館尋書時,發現「一碗陽春麵的回憶」這本書時便迫不及待借回家好好閱讀,想更深入了解這事件的始末。
    內文大意為女主角一家七口的故事,女主角他生了五個小孩,她的小孩都很孝順,很替父母著想,故事中五個小孩的母親罹患了直腸癌已經是第四期了,當時檢查的時候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全身了,她的丈夫靠著打零工賺錢養他的小孩以及癌症的妻子。但是,故事中的女主角沒有因為她的生命快要走到了盡頭而放棄,她的丈夫也沒有因為賺錢很辛苦而放棄最後與妻子相處的希望,最真實的情景一直排迴在醫護人員的心頭,「一碗陽春麵的回憶」讓中山醫護人員們感動在心,女主角最後和中山紀念醫院的安寧療護團隊人員及她的家人們一起走完她的人生。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隨時掛念著自己的父母,雖然肚子很餓了仍然惦記著父母尚未用餐,五個孩子共吃了一半的麵要將剩下的麵帶回去給爸媽吃。我第一個想法是現在的小孩有多少人能如此替家人著想?第二個想法是父母怎麼教育的能教出如此懂事的小孩?後來將整本書看完後發現答案就在書裡面。書中的主角雖然家庭貧困,但面對廣大的愛心捐款時卻希望大家將錢捐給比他們更窮更需要幫助的人,這種將小愛轉換成無私大愛的情懷值得我們學習。另外,女主角雖然已是癌末無法治癒之病患,很清楚知道自己即將面臨死亡,但仍積極得面對自己剩下的人生,以惜福、感恩的心態珍惜著與自己家人相處的剩餘時間,帶給周遭的人更多生命的啟示,這是無形的身教。當我們面對人生的困境時,是也能有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積極態度呢?此書為中山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緩和病房主任-周希誠博士所編寫,雖然書中以主角一家人的故事為主軸,但文中也讓讀者能對安寧照顧有更深入的了解,破除進入安寧病房就是只有等死這件事可以做的迷思,安寧照護是包括身、心、靈,積極的全人照顧,讓病人可以有尊嚴且溫馨的走完人生。
    教書教了十年,有時與同事、朋友間閒聊,大家會有點感慨現在的小孩在道德與倫理上似乎有「退化」跡象。我想這或許跟現在新聞、報章雜誌上常報導社會的亂象而少有如此正面、溫馨的事件有關吧!孩子缺乏提醒、缺乏「感動」的刺激。而這本書是由真人真事為主軸所編寫,更容易撼動人心,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也常常不自覺得流下感動的眼淚,推薦這本書給孩子看,相信認真看完書的人對生命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50. 許銘真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7/0010537927.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6個問題,竟能說服各種人:耶魯心理學家教你迅速解決一切難題

    很多時候,我們苦口婆心的花很多工夫,但是學生卻不為所動,或是硬是要唱反調,總希望能夠影響他們,給予改變的力量,這本書提供一個方法,能夠引起改變的動機。

    很多時候,別人告訴我們要怎麼做時,即便知道這樣比較好,卻常常不願意去做;相反的當別人禁止去做的事,卻又會讓人忍不做想做,這是人的心理。

    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六個步驟,不管是對別人,或是對自己,都可以運用這些步驟來讓自己改變:
    步驟一:你為什麼可能想改變(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當事人自己的理由)
    步驟二:你有多想改變?以一到十的分數來表達程度
    步驟三:永遠用正面的看法去看,即便改變的動力很多,不是為什麼只有這個分數,而是還有這麼高的分數,為什麼不是更低的分數
    步驟四:想像你已經改變了,那會有什麼正面的結果?
    步驟五:這些結果為什麼對你來說很重要?
    步驟六:如果有下一步,那會是什麼?

    當然如果開始有個改變,過一段時間還是要再給予動機的增強,如果沒有改變,可能只是在醞釀,可以再持續的給予影響。

    這本書除了希望可以應用在學生外,更希望可以讓自己改變,改掉一些自己知道應該要這麼作,但是卻無法持續或開始的事情,先運用在自己身上,如果成功了,再運用在其他地方,想必會更加得心應手吧。

  51. 聖杰

    走進書店,這本書的名字,深深的吸引我……

    作者看見了未來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創造力

    念書可以讓人變得有創造力,這不就是我們老師所想要具備的能力嗎?

    於是我眉頭一皺,把書買了,就這樣的看下去……

    花了一個早上,真的覺得很值得,如同作者所說:
    懂得越多,只有利而沒有弊,學習「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知識,讓它成為自己的東西,這就是念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韓國醫生,在精神科方面非常的權威,利用本身醫學的專長,解釋為何學生在學校念書會念得如此痛苦?解釋為何念書是很重要的?解釋念書跟個人身心發展、社會競爭力、國家經濟發展是何等的相關?

    「念書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個充分的理由」,李醫師,根據大腦的結構及特性來告訴我們,要如何念書?其中,非常強調有效率的念書及念書的實用性。

    想要達到效率就要針對大腦不同部位的特性,善用體內的激素(多巴胺、血清素)讓自己在念書的過程中,達到快樂、有效、成就感,進而引起正向的循環,使得念書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欲罷不能……深入淺出的說明,令我印象深刻!

    剩下的我先賣個關子,大家快去買一本吧,這本書真的很棒!
    感謝有看這本書,對於新的學期,有了新的期許,新的方法要去嚐試,以後上課教到腦部構造時,就有很多的內容、心得,可以和學生分享,讓他們「學以致用」,產生愛上讀書的習慣,期望自己可以成為一位有創意的老師,可以培育出更多有創意的學生,加油!

    • 聖杰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2/0010484262.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會念書的狠角色才能生存
      (照片貼不上去阿……)

  52. 林美玉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9/0010571499.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第三個禮物】an INVISIBLE THREAD

    ✽1986年,蘿拉36歲【今日美國報】的廣告業務經理,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
    ✽1986年,莫里斯11歲,和媽媽、外婆、姊姊和舅舅將近10幾個人住在社會救濟旅館。父親不知去向,媽媽與舅舅們在吸毒、販毒、入獄、戒毒中不斷循環。他身處在一個滿是毒品、暴力和混亂不休的世界,小小年紀已經知道如何在街頭生存討生活。
    某個秋日午后,在曼哈頓街頭散步的蘿拉,突然聽到一句話–「不好意思,女士,你有沒有多餘的零錢?」在街頭到處是乞丐與流浪漢的那個時代,蘿拉並沒有把這句話真正聽入耳裏,她逕自往前走,但不知是什麼緣故,她掉頭走回去,這才發現身軀嬌小,皮包骨,穿著髒污破爛的他–莫里斯。蘿拉對他說「如果你餓了,我帶你去麥當勞買午餐」。
    那天之後,蘿拉和莫里斯每週一都會見面,而且持續150個週一。蘿拉藉由這些日子,讓莫里斯參與她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小作息,用這個方式教導他一輩子受用的珍貴教訓。以下摘錄書中,莫里斯從蘿拉的生活中所得到的全新體驗:
    一、工作:
    莫里斯得知羅拉每天都要上班,應付一堆電話、會議、簡報等,他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莫里斯的生活中,不認識任何一個有工作的人。
    二、晚餐:
    蘿拉帶莫里斯到簡餐店吃晚餐,莫里斯說他想要吃「蛋」,蘿拉很疑惑為何在晚餐只想吃蛋。原來,莫里斯生活中沒有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概念,不知道不同的時間要吃不同的食物,對他來說,餐點是隨便亂吃一通就好。拿到什麼就吃什麼,什麼時候拿到食物,就什麼時候吃。
    三、擤鼻涕
    有天莫里斯重感冒,不斷抽著鼻子,蘿拉請他去擤鼻涕,但是莫里斯卻聽不懂。原來從來沒有人教莫里斯怎麼擤鼻涕。
    四、棕色紙袋:
    蘿拉擔心除了週一之外,莫里斯會餓肚子,因此決定每天幫他做午餐便當。莫里斯請求蘿拉用【棕色紙袋】裝午餐。莫里斯說,因為每次他看見同學帶著棕色紙袋的午餐去學校時,他知道這些同學是有人關心的。
    五、大餐桌:
    蘿拉帶莫里斯到姊姊家作客,莫里斯對這個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大餐桌】,因為可以全家人一起坐下來吃飯聊天。他告訴羅拉,他有一天也要給自己的家人一張大餐桌。
    六、儲蓄:
    蘿拉有一個零錢罐,每天總會把口袋的零錢丟進去。莫里斯不懂為何這樣做,因為對他來說,錢總是很快地進出,永遠不會停留在手上。零錢罐教會莫里斯儲蓄的意義,教會他要有遠見。
    縱然莫里斯認識了蘿拉,他仍然需要在功能不全的家庭以及危機四伏的街頭生存。他跟他的父母一樣年紀很輕就結婚、生子、甚至離婚。然而蘿拉在莫里斯黑暗晦澀的生活中開了一扇窗,當他的人生差點走上歧途時,內心有個聲音告訴他「我不是這樣的人」,而這個念頭應該是蘿拉在莫里斯心中種下的小小種子吧!從此他努力向上,認真工作、進修學業,成為家族中第一位拿到大學文憑的人,後來更自行創業。最終實現了他的夢想,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當然這家中少不了的是一張可以讓全家人坐著吃飯聊天的【大餐桌】。
    在遇見蘿拉之前,莫里斯這輩子只收到過兩個禮物:一個是舅舅送的玩具小卡車;第二個是外婆送的大麻捲菸;而第三個禮物應該就是蘿拉給與莫里斯的愛與關懷了。
    現代社會中,其實像莫理斯這樣弱勢的孩子也是不少,許多更是家庭功能不夠健全的。而家庭教育是影響一個人人格發展的的重要階段,若在這一區塊有所欠缺,相信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更是深遠。或許我們無法像蘿拉一樣為弱勢的孩子付出如此之多。但在教育的現場,多一分關懷,多一分協助,多一分引導,也許是我們對弱勢的孩子可以著手的積極面向。

    「踏出信念的第一步。你不需要看到整座樓梯,只要踏出第一步。」–馬丁 ∙路德 ∙金恩博士

  53. 林軒豪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1/0010408051.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之讀後感

    這本書是在好幾年前參加台南市社會領域讀書會,研讀完《芬蘭驚豔》後再去買的,隨後擺在書櫃內一直都沒去碰它,直到期末校務會議校長提出E化備課日的構想與計畫後,才從書櫃中取出閱讀。看看自己在教學的年資中,算是一個既不生、又不熟的菜鳥教師,也僅僅帶過兩屆的導師班,雖然在帶班的過程中,前前後後從不同的孩子與家長的回饋中獲得一些寶貴的教學與班級經營的經驗,但總覺得還「缺少了很多」,這本書中提及的教育觀念與想法,恰恰彌補了我的教學生涯中部分的空白,也提供不一樣的教學刺激與思考模式,尤其在以下四個方面,提列出來與大家分享。

    先見林,再見樹
    亞洲的教育風格是先見樹(Tree),芬蘭的教育模式則是先見林(Forest),那麼兩者有何差異?先見林能讓孩子先瞭解到整體課程概念與學習目標的全貌,期望先啟動孩子學習上的興趣,而興趣就決定了這門課程或活動,能否真正讓人終身喜愛。先見樹的教學方法,讓不少孩子在反覆演練的過程中,容易覺得自己沒有天份、缺乏慧根、沒有興趣,進而中輟或放棄某一科目與課程,孩子在還沒機會見到森林時,已經在漫長又著重於樹的細節過程中,感到疲憊不堪而半途而廢。沒有一種教學方式是最完美與絕對,因為都是想要達到某種設定的教學目標,但是不同教學方式所帶來的學習苦、樂程度,以及是否能讓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果,人生學習的樂趣能否真正紮根,卻才是最終的教學目標與期望。

    盡可能的不比較、不評分,對學生和老師都一樣
    「平等、品質、公平」是芬蘭教育中不斷強調的,在芬蘭的教育中,不會去做無謂的競賽和排名,學生與學生,老師與老師,更不會做原本起跑點就不公平的較勁,所有的評估與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裡去自我改進,提供日後成長的基礎與學習能力進步的空間,從來就不是要去挫折學生與老師的士氣,和成為譏評他人落後、不長進的工具。倘若整個社會從小到大都在比,從學業成績、工作績效、職場成就等等無所不比,不管資源與人員配置是否不同,就大家攪在一起的去比成效、打考核,喪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與互助,更讓長期整個社會發展趨向狹窄的功利與惡質競爭。那麼難道芬蘭老師的教學成效與是否適任就沒有任何的評估方式嗎?當然有,老師不僅自訂一整年的教學目標與方法,還要規劃下一階段或明年的教學計畫要如何達成?去年之中最令自己滿意的教學成績是什麼?為什麼讓自己滿意或不滿意?校長和老師一起以每個人不同的條件與情況去評估,這就是一種對自己期許的鼓勵,每隔一陣子,老師會收到不同意見與滿意度資料,讓老師對校方、家長、學生等各方反應,有全盤的了解與省思。

    不讓一人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
    在芬蘭的「後段生」沒有人會放棄他們,不但教育體系不放棄,也期望學生不要自我放棄!只要學校和學生共同找出一種激勵學習動力的生路,或許成長過程比一般學生漫長、曲折,但生命終究會自己尋覓到出口,只要給予他適當的機會,和平等對待的誠意。換言之,芬蘭教育著重起跑點式的公平,以及對後段或弱勢學生投入更多的心力,這與我們一向只注重和看好「資優」孩子的心態截然不同,試想,所謂「後段班」的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被貼上標籤,有哪些是心甘情願的被歸到那一類?有多少是制度和師長先放棄了他們?讓他們逐漸產生自我放棄的心態?如果是制度先放棄了他們,而又期待他們能夠自謀生路,豈不是把教育的義務,和日後社會可能要面對的矯正成本,一股腦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擔?

    不需要贏在起跑點
    人生其實最像一場馬拉松,一再強調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卻沒有適當的去發掘每個孩子的差異、天份與資質,那就是鼓吹每個人用衝刺的方法去長跑!贏了起點,卻會在中途把氣力和耐力用盡,即使一開始跑在前面的孩子,他們的動力如果無法來自個人,而是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和期望,那人生從小就缺乏自發性的熱情,最後還是無法將人生馬拉松跑得精采與完整。

    十二年國教的推行,勢必逐漸改變老師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在自己擔任專任教師的前半年,也不斷地思考,面對下一屆的導師班,我該如何調整我的教學方法與班級經營策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化危機為轉機,台南市林林總總的超額比序項目與內容不也是可以具體落實在教學現場或課堂上?面對時時變動的教育環境,我想,唯一不變的、必須堅持的,是關懷孩子的那顆「心」!

  54. 勰龍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3/0010545683.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手斧男孩手部曲(Hatchet)
    作者:蓋瑞‧伯森(Gary Paulsen)
    譯者:蔡美玲、達娃
    書籍簡介:
    「我在小飛機裡,駕駛員剛剛心臟病發作,沒辦法駕駛了,我不會開飛機。救救我……救救我……」13歲的布萊恩,坐在飛越加拿大曠野的單引擎小飛機上,他是機上唯一的乘客。起飛不久,駕駛員卻心臟病突發,隨著飛機迅速墬落,所有的希望也跟著下墬。飛機摔落在杳無人煙的森林之中,布萊恩幸運地逃過一死,卻必須在荒野中,獨自面對恐懼、飢餓、森林中的大黑熊、不知名的野獸,以及即將到臨的嚴冬。
    生長在都市,吃漢堡長大的布萊恩,如何讓自己活下去?赤手空拳的他如何為自己蓋一處遮風避野獸的處所?如何將電視上看到的鑽木取火理論,落實成為攸關生死存活的取暖之道?為了填飽肚子,這個城市少年學會打獵,並利用臨上飛機前,媽媽送的一支小斧頭,用獵得的大麋鹿僕為自己縫製禦寒的皮靴和皮衣,也學會如何掩藏烏龜蛋,防範其他野獸的搶食。
    54天的荒野奮鬥求生,讓城市少年布萊恩歷經一趟徹底的身心洗禮。

    心得報告:
    這是一本講述野外求生的故事,布萊恩從墜落森林到獲救,憑著自己的力量與智慧,在森林中與自然共處了54天。這之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想想的地方。
    這一、兩年,環境教育法落實於各校園中,學校無不卯足全力去滿足那每學期四個小時的時數,但看看反視學生們對於環境的態度呢?今年過年剛好與剛進入小學的小姪女在家裡玩鬧,反正家裡一堆大人,她也很無聊,我就提議說去菜園裡抓蝴蝶,大人都說:「台北來的小孩,不敢抓蟲的,不過去了菜園後,跑的咧!」想起以前的年代,抓蟲、焢窯、玩泥巴,哪樣不是玩開的。不過現今社會教養觀念的差異,大多數的父母總不愛孩子玩些泥沙,公園裡的遊樂器材下也都鋪著軟墊,要能碰著泥土地,還真有些難的。難怪乎現在孩子對大自然多有些生疏,甚至於害怕。就像在「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提及,我們的孩子都患了大自然缺失症。
    在「手斧男孩」系列書中,作者不單只是在述說一個野外求生的故事,更是在說一個男孩的心路歷程,布萊恩是一個城市長大但父母剛離異的孩子,以前的日子總是有父母關愛與照顧,讓他衣食無缺,但一到了森林,除了一把手斧,什麼都沒有的他,必須從零開始,用自己所學的相關知識,讓自己可以在森林中存活下來。這之中,布萊恩所展現的不僅是旺盛的求生意志,更有冷靜的頭腦與判斷力。想時,常常在童軍課上講到野外求生,學生總是嗤之以鼻說學這些做什麼,不要去野外就不會出事啦!真是樂觀的孩子,但也顯得不夠思慮周全。其實人生下一秒會遇到怎樣的禍福,誰能知道呢?此外,我也常跟學生分享,學習這些知識,最重要的是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書中所作的隱喻,我們不可能都在父母保護下的安逸狀況生活,總有一天我們必須進入這個殘酷的都市叢林,可能會孤立無援、可能互相競爭,所以我們得要學會自立自強,讓自己更警慎、更能面對挫折,在這「都市森林」中生活。
    這是一個都市的「漢堡男孩」變成叢林中的「手斧男孩」的故事。第一次接觸本書是幾年前,身為一位童軍老師看這樣的書並不令人驚訝,不過也希望透過一本輕鬆的書,讓學生體悟到一些人生哲理,也讓父母重新思考孩子的教養問題;而在學校裡,身為老師的我們也可以來想想,國文課總是教學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但學校裡的荷花有多少人細細駐足觀賞;自然課把物種介紹的栩栩如生,那麼學生到底知道學校有些什麼呢?我們有一個綠意盎然的校園,不仿善用環境給學生一個「境教」,也無形中為學生營造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

  55. 鐘崑榕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5/0010571035.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學校沒教的邏輯課」

    網路上流傳著一道Google面試題目「一架波音747客機大概可以裝幾顆高爾夫球?」這樣的題目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心中的答案是什麼?

    先不論答案為何?但請大家回想自己如何估計出正確的數目,這樣的過程顯示出出每個人的思考邏輯。而「邏輯」這兩個字在日常生活對話中時常出現,如當在看電影或電視劇出現誇張、不合常理的劇情時,不免會說:「這劇情一點也不合邏輯」,這裡的不合邏輯指的是生活中的邏輯。還有另外一種稱為「學術邏輯」,是一種保證思考過程有效的推論方式,讓你在讀書、做學問時不用走太多的冤枉路,以致於浪費時間,甚至於得不到寶貴的知識。

    不管是哪一種邏輯皆強調的是「思考力」,而此能力是許多人欠缺的,甚至自認為不缺,但卻時常陷入邏輯上的謬誤。此書先從語言的邏輯開始說起,點出我們平常對話中常見的錯誤,並利用故事來舉證,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最常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強調是資源有限,欲望無窮,不可能兩者皆得,因此必須有所取捨,有所選擇,也就是說只能選擇魚或熊掌,如果把魚或熊掌皆當做是高貴食材的代表,因此必須有所選擇,那就是把可能性,導引到在這兩者之間選擇一個明顯比較好的可能,故意忽略了其實還有其他的可能,其實在政治辯論中這樣的謬誤時常產生,如有一句口號:「這是我們的國家,不愛它就離開它」但不愛自己的國家的人也不一定要離開它,也有離開了自己國家仍依然愛國的,這都是政治上的語言,也是一種日常生活中語言的謬誤。

    除了語言的邏輯外,仍說明人際的邏輯、金錢的邏輯、數字的邏輯,而開頭的問題「一架波音747客機大概可以裝幾顆高爾夫球?」,就屬於在人際的邏輯,但與其說是人際上的邏輯,但我認為他要說的應該是「人」在思考上的邏輯,如左腦右腦思考的差異、第一印象的概念,其中上述的問題要說明的是一種猜想和估計的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合理的猜估呢?一顆高爾夫球的直徑是4.2公分,4.2公分的3次方大約是75立方公分,就是一顆高爾夫球大約占的空間;一架波音747客機大約可以坐400名乘客,每名乘客占的空間大約是180公分X35公分X30公分,約是19萬立方公分,所以,一名乘客占的空間大約是2520顆高爾夫球占的空間,400名乘客占的空間大約是100萬顆高爾夫球占的空間。假設一架波音747客機連同客人的座位、洗手間、行李架等等,全部空間加起來是乘客占的空間的四倍,也就是約能放入400萬顆高爾夫球;如果從載重來看,一顆高爾夫球約為46克,一家波音747空機的重量大約是20萬公斤,起飛時的最大重量約為40萬公斤,所以約可載約20萬公斤重的高爾夫球,換算起來都是400萬顆高爾夫球。所以推估出來的答案皆是相差不多,這樣的推估技巧其實是考驗我們在面對未知的情境時,如何運用既有的知識,運用合理思考,找出答案,答案結果也並非本題目的重點,而嚴謹的思考過程才是本書強調的概念。

    思考力是未來的能力,如何培養思考力是未來人生成功與否個關鍵,而此書從許多層面說明了如何邏輯的思考,並舉許多深入淺出的案例,因此是一本令人推薦的一本書

  56. 吳俊鴻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5/0010558765.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會讀這一本書是因為老婆的同事推薦《錢買不到的東西》,在挑書的時候發現該書的前傳《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因此轉而選擇《正義》一書,期待讀完之後能提升思辨能力。

    在現今公民領域中「正義即尊重財產,尊重個人權利」,正義是人權最重要的價值。一個社會正不正義,就要了解社會對於人民所重視的所得、財富、權力、職位、機會與榮譽,進行何等的分配。一個正義的社會,一定是以機會均等作為它所分配的條件,但是問題在於機會該如何均等?

    此書討論許多正義與自由連結的學說,但大多在強調個人的權利及利益,如遇到災害時些許廠商哄抬物價,是否該禁止?商人有商人的想法及利益,消費者則有消費的權利,兩難的道德判斷,該書提供不同觀點的剖析,有助於處於互嗆互罵社會氛圍中的我們,又一次理性思辨。

  57. 暉東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6/0010294326.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我推薦的是《正念瑜伽》這一本書,相較於坊間瑜伽系列叢書如《瑜伽之光》、《圖解瑜伽》..等等書籍而言,一般的坊間瑜伽書籍較偏重於體位法(註:瑜伽各種姿勢)的介紹,而這本書除了體位法的介紹外,更注重進行各類體位法中,「心」該擺在那個地方,透過各類體位的的練習,了解「身」、「受」、「心」、「法」運行的軌則(從身體的姿勢相對部位硬肌肉的伸展該部位產生的酸、麻、疼痛的感覺搭配呼吸法,使心不散亂在練體位法的當下,觀照自我身心的變化,從身體本能的觸覺反應,看看自己在各種體位法中「身」、「心」交互影響的軌則),使瑜伽不只是健身房中拉筋或促進新陳代謝的運動,而是一種練習引導自我意念的方法。
    正統的瑜伽法共有八支,(1)守戒(2)精進(3)體位法(4)配合呼吸(5)收攝感官(6)專注一境(7)禪定(8)天人合一,但目前的瑜伽的相關書籍,多在體位法著墨,健身房的瑜伽課也是一窩蜂的把體位法當成健美的工具,殊不知體位法僅是瑜伽功法的1/8,只重視體位的練習,卻忽視「心法」的引導,就好像入寶山,卻僅取一瓢而已,因此小弟拋磚引玉,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讓學校練瑜伽的同仁們,在瑜伽中開發另一番的生命風味。

  58. 林怡萱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5/0010388765.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以愛領導的實踐家」德蕾莎修女,作者為王樵一,主流出版社出版
    今年是德雷莎修女逝世15週年,德雷莎修女於1910年8月16日誕生在馬其頓共和國,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受母親影響,德雷莎修女從小便很關心窮人,德雷莎修女高中畢業後決定加入修女會,經過修女院一連串的訓練之後,隨即被派往加爾各答的聖瑪莉中學,擔任地理和歷史課程教師。但在校園之外德雷莎修女看到到處是無家可歸的人,重病、殘廢、被棄養、飢餓與垂死之人,於是德雷莎修女決定放棄舒適的修院生活走進窮人當中親自去照顧他們,從此開始她服務窮人的事工。
      對於德蕾莎修女來說,服侍窮人就是服侍主耶穌,對窮人來說,他們除了渴望糧食或物質的滿足以外,他們更渴望的是作為人的尊嚴。德蕾莎修女因為服務窮人的事工獲頒無數獎項,但這些獎項對她來說並不重要。她曾說不是她重要,而是這項工作重要。她就這樣忠心於她的這項事工,即使在疾病纏身的晚年,依然繼續她的服事。
      她一生對窮人、病人、無家可歸之人、痲瘋病人、及垂死之人的無私奉獻,例子不勝枚舉。但總結來說,她的一生完全活出愛的精神並充分實踐,可說是一個以愛領導的實踐家。
    以下將書中一些感動人的佳言摘錄下來,分享心得感想:
    1. 無私的分享上帝的愛
    誰需要我們幫助,我們就幫助誰,不管他是伊斯蘭教徒、還是印度教徒,因為每個人不管他是誰,在神眼中都是一樣的,都由同一雙慈愛的手創造,德蕾莎修女深知神的奧秘,所以對於許多事情不以自己的好惡思考,她尊重每一個人,包括宗教信仰,她的出發點完全超脫了不同宗教間的框架,她說:「我只是想把神的愛帶給這些垂死的人」,這個世界對於德蕾莎修女們來說只有一個,都是屬神的國而是不分宗教信仰的。

    2. 關愛窮乏的人,過儉約的生活
    如果有人不幸餓死,不能怪罪主不照顧他們,而是因為你我沒有順服主,作祂愛的工具。神創了一個豐富的世界,絕對足夠養活所有的人,如果有人因為貧窮困苦而死去,一定不是食物不夠,而是分配出了問題。例如在美國和先進國家,食物被浪費隨意丟棄,甚至整船搬運到外海傾倒,只因為巿場價格太低,無利可圖。這世界上的資源,特別是食物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它屬於所有人,不管你是誰,都沒有權利揮霍和浪費,每個人都有義務讓這些有限資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台灣目前生活可說是不虞匱乏,因此吃到飽的餐廳林立,

    3.人類最嚴重的病是冷漠
    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疾病不是肺結核或痲瘋病,而是被討厭、被忽視、被遺棄的感覺,當代最大的罪惡不是別的,而是缺乏慈愛和慈善,是對街角正在遭受痛苦、貧乏、疾病、傷害的人們所表現出的可怕冷漠,在大城巿中更需要靜默與沉思,更需要秘室,因為上帝只有當人們開始安靜時才會說話。
    我自己也沒有愛,是一個冷漠的人,
    我可以為自己找出千百個理由不去幫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
    多買一雙鞋很容易,多捐出20塊卻很難,

    4. 真正神所喜悅的僕人是不追求個人成就,只順服上帝旨意的人
    全世界最有力量的女人,這個弱小的婦人,在最微小的事情上,全然盡心盡力地擺上自己,然後成就了神最大的工作。她說 :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上帝,我在窮人中,為上帝服務,上帝是我廿四小時的上帝」。我們有在什麼地方為上帝服務?神又佔據了我們生命的多少?
    單純的為窮人擺上,不是為了傳教,不是為了賺錢,沒有任何的目的或利益追求,讓德蕾莎修女的仁愛修會無法被年拒絕,幾乎順利進入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在全世界一百廿七個國家地區,成立了六百多個會所。
    在最不歡迎傳教士的獨裁非洲政權與中阿拉伯國家,德蕾莎修女獲得了熱烈的歡迎與鼓勵,她沒用美白保養品,但她的心比誰都純潔無瑕,她從不護膚,更別說化粧品保養,但全身上下散發的光彩奪目,令人無法不動容。她雙手剝裂,雙腳浮腫,滿佈皺紋的臉龐和雙手,病痛纏身的身軀裡,藏著偉大的靈魂,一切都見證神的恩典與榮耀。
    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德蕾莎修女,沒有武器,大砲,沒有一分錢,沒有權勢地位,一個彎腰的軟弱女子,卻是全世界最有力量的人,若上帝的僕人所追求的是成功,好名聲,名利雙收,他可以有龐大的事業,但卻不會有偉大的工作。

    5.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修會中每一個人的面試都由德蕾莎修女親自參與,她只有三件貧窮的印度女子所穿的紗麗,全部同一款式,一件穿,一件洗,一件等待縫補,她沒有秘書,所有信件都親自回覆,每天必定從事服務工作,衣服也自己洗。許多人都勸德蕾莎修女多休息,但她是只淡淡的回答:「將來我有無限長的時間可以讓我好好休息」
    教育無它,愛與陪伴,這就是最好的說明

  59. 明宏

    http://img.kingstone.com.tw/Book/images/Product/20185/2018591820363/2018591820363b.jpg

    書名:撒哈拉之旅

    作者:張寧靜

    這本書是在敘述思明,思薇,爸爸和媽媽一起去撒哈拉沙漠玩,爸爸在睡覺之前,跟大家說明這次的旅行.思明,思薇到三更半夜都還沒睡著,正當他們要入睡時,夢到了紙鳶要他們爬到他的背上,準備起飛的故事.

    http://nas.chjh.tn.edu.tw/cpa/wp-content/uploads/2013/02/102.jpg

  60. 吳曜溱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3/0010240773.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愛上數學—悠遊數學世界的20個趣味故事

    這本書當初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一開始的封面,為什麼要先乘除後加減;為什麼人們要用10進位;為什麼0明明沒有卻又存在。就因為這些想都沒想過的問題,我就決定買下這本書,好好的研讀一番了。

    這裡面有很多觀念之前都沒仔細去思考。不,正確來說,是之前「老師」都有教過,所以記下來就對了。你,是不是也這樣呢?假如是,那推薦同學你也來讀這本書。有些數學觀念是大家都懂,但當初為什麼會這樣訂定呢?它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解釋,以及相關的歷史背景,這讓我瞭解到數學的規定是有意義及歷程的,而不是某個數學家說了就算數的。另外,這本書以小故事的方式呈現,可以利用一點零碎的時間慢慢的閱讀,不會有前後不連貫的問題喔,推薦同學們趕快去忠孝的圖書館借來看!

  61. 吳竺軒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2/0010271942.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優秀是教出來的
    記得這本書是一位家長送我的,很可惜之後就被其他的書籍給淹沒了,幸好有這次的機會讓我能重新發現這本實用的書。
    私以為這本書顧名思義是教導孩子如何成為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但漸漸閱讀下去卻發現並非如此,隆‧克拉克老師絕對是極富教學熱忱的老師,這本書裡只是單單逐一介紹這位老師的班規,但透過對每一條班規的介紹,我們可以漸漸理解克拉克老師的堅持。
    我尤其欣賞克拉克老師對於孩子日常生活小細節的堅持,特別是對禮貌和尊重的堅持,當今人和人之間越來越疏離,禮貌、尊重也漸漸被人們所忽略,即便是大人也時常會忽略禮貌和尊重的重要性,藉由閱讀這本書,讓我體會,的確,若我們不特別強調禮貌和人和人之間的尊重,我們的孩子和學生也會覺得那不重要,那們是否以後我們的社會就會是個冷漠和疏離的世界呢?這本書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克拉克老師是以同理心來看待孩子進而對他們有所要求,並且讓孩子也了解到老師也是人,懂得體諒別人是不分地位和階級的,當我們開始注意生活中的細節,漸漸地,我們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那做什麼事情就會比別人特別、有心,也就是這本書優秀的真意。
    最後,也是這本書最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到的一點就是,對生命保持熱情,把握當下,熱愛生命,從老師自己身上做起,惟有發自內心散發對生命熱愛的老師,才能感動他/她的學生。

  62. 廖亭雅

    http://im2.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3/0010540273.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給孩子改變世界的機會》
    會選擇這本書閱讀是因為作者是認識的人(表妹老公的妹妹),
    在幾次見面相處中,發現她是個熱情、充滿正面能量的人,她也是教育體系出身
    對於孩子的教育,她很是積極、願意付出,有時還真是令擔任教職的我心有所愧。她就像個大孩子一樣,活潑又滿是熱忱的心往往會感染身邊的人。

    印度河濱小學創辦人Kiran Bir Sethi女士的一場八分鐘演講(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kiran_bir_sethi_teaches_kids_to_take_charge.html)
    引起不少迴響,同時也讓作者有了動力,在感動之餘,她決定投入「Design for Change」的行列,讓感受付諸行動。

    文中她提出許多概念,也具體說明許多步驟,可以讓人簡單方便去試一試
    其實書中主要的精髓有二:其中之一是相信自己
    在教育現場 ,發現有許多孩子多自己充滿自信
    但通常是會膨脹自己的能耐(如多會打籃球,下次月考一定拼過某某某)
    他們的信心是放在自己身上,但真正要他們為他人付出或解決大家的問題時
    就會以逃避、敷衍的態度面對。
    他們不知道自己可能也是改變社會甚至世界的力量,他們可能只在意自己身邊好就好
    卻忽略他們能做的事更多、他們能發揮的影響力更大

    這本書其實讓我想到電影「把愛傳出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幫助別人
    或許他不認為成功了,但他卻創造出一個「愛的循環」
    有更多人感受到了,並且願意把愛傳出去
    如果今天我們用同樣的議題給孩子
    我們的孩子說不定有五花八門、別有創意的想法,也可能其中的一兩個就足以改變世界
    但是教育現場總是忙碌,希望十二年國教推行後,我們能有更多時間與機會
    激發孩子的想像,並且陪同孩子付諸實行

    此本書的另外一個精髓就是要孩子知行合一
    透過感受(feel)→想像(imagine)→實踐(do)→分享(share)
    用同理心讓孩子發現問題,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想法
    陪同孩子一起去實施,最後是一起分享
    我們的孩子大多能做到想像
    但實踐總是因為許多現實的考量而作罷
    更不用提分享 但往往分享反而才是最關鍵
    還是同樣的話 但願在十二年國教後,我們能有不一樣的教育現場(祈禱與期待^^)

    此書也提到許多案例,雖然大多是國小生
    但是國小生能做的,相信國中孩子也可以
    甚至發現並解決更深層的問題。
    「改變」可能充滿荊棘與挑戰,但卻是可以被肯定與期待。
    或許孩子能改變的不似科學家、政治家、發明家
    但些微的改變所累積的能量也會是巨大的,
    相信孩子,相信自己!

  63. 賴秀卿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8/0010463578.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書名:被罵的幸福
    作者:川澄祐勝

    會選這本書的原因純粹是因為那令我會心一笑的書名:「被罵的幸福」,也是我要推薦給學生看的一本書,書名很特別,起初,看到書名時我心想:「被罵真的幸福嗎?是不是頭殼壞掉了?」又想:「說不定看完我也很會罵人了!」「以後學生們被我罵完該不會還跟我說謝謝吧!……」我自己想像的樂不可支。因此,抱著好奇心,我翻開了這本書,展開了一場罵人與被罵的藝術之旅。
    在人本教育的不斷洗腦下,「讚美教育」已經成為教育孩子的一種風潮,讚美當然也是一種教育的方式,所以才有專家說:「要多稱讚孩子」或者「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長得好」,因為,讚美是一種生長養分,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但我想,在生活中不光只有一種教育方式可行,適時適當的責備也是一種關愛的表現,因此,讚美與責備能取的平衡,才是成長就好的助力。這兩種方式都會讓孩子養成負責任的態度,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到」,也就更願意付出努力。
    這本書的作者川澄住持以自己的經驗,說出自己有「從小被罵到大的人生」,所以才能得到現在成功的果實。他認為:沒有人責備是一生的不幸,被罵才能了解別人的痛,責備會讓人深思、看清自己。所以,再優秀的人也應該在被罵中成長,克服責備的體驗,令人產生自信,不要剝奪孩子「被罵的幸福」。而他也從豐富的「被罵體驗」,體會出有所得的罵法,體悟被罵的真髓。人原本出生就如一張白紙,如果沒有被別人指正,曉諭,很多事是學不會的。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直言進諫魏徵,我們也不是唐太宗可「以魏徵為鏡,以明得失」,但看了這本書後,也可以時常的提醒自己:正確的意見,必定堅持到底,以關懷為出發點去責罵孩子;在自己的修養上,則對於他人的批評則虛心的接受,如此必能有所收穫。

  64. 琇曼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3/0010281403.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本來看的是Ronald Gross著的受用一生的蘇格拉底7大智慧,包括:認識自己、提出重要的問題、獨立思考、挑戰傳統、與朋友一起成長、說真話、強化心靈。但是這本書較為哲學,須等有空閒、精神很好時再慢慢琢磨。
    這本沈榆所著的一生受用的蘇格拉底較為淺顯,適合孩子當入門閱讀。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3/0010535153.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賈伯斯說:我願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我說:因為只剩這下午可以寫寒假作業,哈哈哈,沒想到和有些學生一樣…趕快來聽聽看這西方的孔子,影響西方文明的風貌長達25世紀的蘇格拉底說了甚麼。
      本書分別從做人、做事、生活三方面探討人性,是一本真實人生的心靈饗宴。
      每一篇均搭配一至數則生活故事(其中有許多都聽過卻可再三思量的故事),在這些篇幅中,蘇格拉底將激發並導引思維,讓我們勇於面對當今社會的諸多考驗與挑戰。
      蘇格拉底精華語錄中我較有感觸的部分:
    ※不要靠餽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必須貢獻你的熱忱,學習如何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這剛好可以送給上學期用買禮物來獲得別人肯定的一位學生。
    ※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所能穿的最佳服飾→這句話可延伸到家政教育裏~流行的價值觀探討。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這句話要好好放大,貼在黑板上面,只是…丞育應該沒甚麼感覺吧!…
    ※每一株玫瑰都有刺,正如每一個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
    一直要求同學要相親相愛,不要傷害別人,希望能給孩子溫暖有安全感的學習環境。未料,一位我一直以為乖巧、懂事、體貼的孩子居然會在同學的背後言語傷人,或許她真的不是惡意,但在規勸之餘,下學期是需要在這部分多引導了。剛好這本書有這個故事可借用~說話前的三個篩子。(p108)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位門生匆匆忙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邊喘氣邊興奮地說:「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像不到的……」「等一下!」蘇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訴我的話,用三個篩子過濾過了嗎 ?」他的學生察覺情況不妙,不解地搖了搖頭。蘇格拉底繼續說:「當你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時,至少應該用三個篩子過濾一遍!第一個篩子叫做真實,你要告訴我的事是真實的嗎?」
    「我是從街上聽來的,大家都這麼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應該用你的第二個篩子去檢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你要告訴我的事是善意的嗎?」
    「不,正好相反。」他的學生羞愧地低下頭來。
    蘇格拉底不厭煩地繼續說:「那麼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檢查看看,你這麼急著要告訴我的事,是重要的嗎?」「並不是很重要……」蘇格拉底打斷了他的話:
    「既然這個消息並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說呢?說了也只會造成我們兩個人的困擾罷了。」蘇格拉底曾說:「不要聽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誹謗者的話。因為他不會是出自善意告訴你的,他既會揭發別人的隱私,當然會同樣地對待你。」
    因此,他訂出了說話前的三個篩子,不做始作俑者,當然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傳播者。
    流言比劍可怕,可以傷害一個人於無形,道聽塗說的人,等於是把自己的快樂加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啊!

    ※另外有一則很哲學卻也很教育的四句話:(p161)
    有一位少年問智者:「我怎樣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帶給別人快樂的人?」
    智者送給少年四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把別人當成別人,
    把自己當成自己。」
    少年依智者之言走過他的人生歷程之後,也成了一位智者,他是一個愉快的人,也給每個見過他的人帶來快樂。智者的四句箴言好比一帖快樂處方--把自己當成別人,受到挫折、屈辱時,把自己當成別人,便能跳脫出煩惱,心中的不快也能減輕;當功成名就、取得榮耀時,把自己當成別人,就不至於得意忘形,讓勝利衝昏了頭。
    把別人當成自己。與人交往,遇事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種事臨到自己頭上,我會怎麼想,該怎麼辦?對別人多點同情心,多給點幫助。
    把別人當成別人。做人不要自以為是,要學會尊重別人,任何時候都不應怠慢別人,不能強求別人怎樣做,怎樣做是別人的自由,你無權干涉。
    把自己當成自己。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性、個性,你就是你自己,不是別人,但有時你又是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時,就得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該把自己當成別人時,就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自己,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沒有經過反省的生活,就不是實踐的人生」,這是蘇格拉底的名言。呵呵呵,太嚴肅了,我並不適合做一位用提問的方式挑戰人們成見的「牛虻」。倒是有一篇是關於格拉底的老婆的故事,這和我這東方的河東獅吼有異曲同工之妙,就當作領域分享時的隱藏版故事吧!

  65. 陳菀雯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010257780.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旅鼠的困境」—與目標共處,以願景領導

    因為這次寒假作業的關係,就將以前看過的書 The Lemming Dilemma—Living with Purpose, Leading with Vision (旅鼠的困境—與目標共處,以願景領導)再看過一次,這一次看的感覺和六年前略有不同。
    這是一篇很短的寓言故事,你可能只要花20分鐘就可看完,但是卻要花很長的時間思考。故事中的主角愛咪不同於其它的旅鼠,她對於幾十年傳承下來的「跳崖慶典活動」感到質疑。沒有任何的旅鼠知道崖下有什麼,也不知道「跳崖」的目的為何,卻如此「忠誠」地擁護這項活動。當愛咪感到困惑時,剛好碰到一群「拒絕跳崖」的旅鼠。愛咪原本是很興奮,因為終於可以從它們的「反對」中獲得解答。但是這群「拒絕跳崖」的旅鼠也不知道他們為何「拒絕跳崖」,他們的使命究竟是什麼?最後透過和一位朋友深談後,她才知道她的使命是提一些能開拓視野的問題,並檢視新的存在方式。後來她決定到峽谷另一邊看看有什麼東西。但是當她準備啃掉綁住她的橡皮筋並射向峽谷,到對面的那棵樹上去探索另一個更大的世界時,她猶豫了!她看向她從小生長的美麗綠野,她看到她的好友淚流滿面,她再看向前面高聳的懸崖,又深又寬的峽谷。橡皮筋的一端將她緊緊地拉向她夢想中不確定的未來,而另一端也緊緊地將她拉回安全而舒適的現況。她不知道她該怎麼辦。最後她想著自己想要什麼,便毅然切斷了橡皮筋。

    這本書對於一個想要改變,卻又捨不得放棄目前已有安逸生活的人應該有很大的啟示。我們對未知的可能性是如此期待、興奮但卻惶恐不已。我們渴望生活中的另一種可能性,但是我們又害怕失去自己目前所擁有的。聆聽自身的渴求,如果就像「天地一沙鷗」主角強納生所思考:「生命的意義,只能跟在漁船附近搶食小魚及麵包屑嗎?」如果像牠一樣有更遠大的理想及目標,就應該勇敢追求。不應該受限於「傳統」及「自身條件」的限制。當自己不斷超越自己時,就會發現我們的確不用跟在漁船後搶食小魚及麵包屑,而能以更卓越的能力深入深海,捕食更肥美的食物。這是我六年前的心得。這次再看過這本書,有不同的感想。
    我們身處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就很容易受到該環境氛圍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些「忠誠擁護跳崖」的旅鼠一樣,我們常受限於自身的教育環境及生長環境的影響,我們對一些「傳統」的事情從不感到質疑。而一些為反對而反對的人也從不知為何而反對。看這本書時,總覺得要教學生懂得「思考」及「價值判斷」。不是眾人認為對的事就是對的;不是每個人都討厭的人就是不對的人。只有透過思考,深入了解,才可下判斷。此外,要教學生了解自身的「價值」、「需求」及「目標」並勇往直前。
    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意思—living with purpose, leading with vision (與目標共處,以願景領導)。 個人要先知道自身的使命,而非渾渾噩噩生活著;領導者要有前瞻性、要有遠見。 因為面臨12年國教,我對「領導者要有遠見」,感觸甚深。任何教育政策一定有其優缺點,改變的目的為何,希望教育出什麼樣的下一代,如何「落實」12年國教(最重要),是否都需經過深思熟慮。「改變」如果勢在必行,「如何改變」更需審慎思考,而不是為改變而改變。

  66. 黃淑卿-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

    http://pic.eslite.com/Upload/Product/201104/m/634389718287711250.jpg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成 小皇帝
    其實這本書並不是我在寒假時看的。大約是去年暑假吧,我在逛書店時,突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竟然如此吸引我的目光。我的腦袋立刻浮現我的學生一副小皇帝的樣子,同時也擔心家裏的兩個小鬼會成為小皇帝來脅迫我,遂迫不及待地翻開此書的內容,才看幾分鐘,便覺得於我心有戚戚焉,於是我立刻把它買回家細細品味了。
    翻開此書的第一頁,是一張令人觸目驚心的表格—-小皇帝登基指數評估表。在此,列舉數個分享之。
    警訊1:孩子缺乏挫折容忍度,以抗拒、大聲哭喊,逼大人就範,達到目的—登基指數是兩顆星。 與此對應的迷思是—我們應該給孩子決定權,和表達、批評的權利。
    — 其實這到底是開明?還是已放棄了父母的權威?
    警訊2 : 孩子充滿好奇卻缺乏耐心,不耐等待,老愛插話—登基指數是三顆星。 與此對應的迷思是—-孩子充滿好奇心,是有悟性 ?
    —- 其實發現孩子的優點,就得忽略孩子的問題嗎?
    警訊3 : 孩子與你相處沒有界限。如:私自拆閱成人的信件—登基指數是四顆星。(如果被我發現小孩拆我的信,或看了我的e-mail,我會扁他們 ) 與此對應的迷思是—-孩子夠成熟到可以把他當夥伴,朋友嗎?
    —-其實父母與孩子站在同一平台上,是無法指引孩子方向的。
    警訊4:孩子成績優異,卻自以為是,目中無人 —-登基指數是四顆星。(這種小孩,每個班都有,怎麼辦?) 與此對應的迷思是—把孩子的成績看成測量自身優劣的標準。
    —-其實孩子的學習表現就代表一切嗎?
    警訊5 : 孩子行為異常,具攻擊性,不服管教,人際關係差,歐打別人—-登基指數是五顆星。 與此對應的迷思是—孩子犯錯,總認為他不是故意的。
    —-其實信任孩子就該對於孩子的犯錯視而不見嗎?
    孩子會成為小皇帝,都是我們這些父母造成的。倘若我們有正確的教養觀念,小孩又如何得逞呢?如果他們真當上了皇帝,那我們豈不成了奴才了,這可怎麼行呢?

  67. enya

    http://pic.eslite.com/Upload/Product/201005/o/634086733724758750.gif

    從大學時候就非常喜歡的一本書,裡面有都是短短的小篇章,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而且每個年紀看都能有不同的感覺,很適合買來收藏喔,推薦給大家。

    以下擷取紀伯倫《先知》一書中,
    描述『孩子』的一段文字,

    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慕。
    孩子經你而生非自你而來,
    與你為伴卻不從屬於你。
    你可以給孩子愛而非思想,
    他們自有見解。
    你可以庇護孩子的身體,但不可禁錮他們的心靈,
    因為孩子的心靈居所,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企及的明日之屋。
    奮力向孩子看齊,而不要設法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既不走回頭路,也不滯戀往昔。

    父母是弓,而孩子是充滿生命力的箭,藉由你的力量射向前方。
    弓箭手知道無垠路徑上的目標,
    祂將盡其所能將你拉開,使祂的箭射的既快且遠。
    欣喜地順服祂的旨意吧!
    因為正如祂愛那飛翔的箭,他也愛那堅定的弓。

    文字不長,讀起來卻讓人動容,
    當老師忙著思考孩子必須面對的免試、基測、
    家長忙著瑣碎的教養問題時,
    我們是不是真正花了心思去瞭解孩子的想法呢?

    記得曾有一位上課老是打瞌睡的孩子
    當我叫醒他時,很委屈第跟我抱怨:『每天都要補習到很晚,學一些聽不懂的東西,回到家功課又寫到一、兩點…睡覺的時間都不夠…』
    我大概看了一下孩子練習的教材,內容艱澀、複雜.,看著連課本都還無法精熟的他,學這些東西,我也認為不太適合….
    我問了他是否跟父母溝通過….
    他說:『說什麼都沒用,去補習是讓媽媽爸爸安心用的,代表大家都努力了….』
    當下…真是令人無語。
    .
    其實這個孩子除了對教材的學習比較無力外,喜歡閱讀、幽默、充滿創意..,是個聰明的孩子;但這一路學校考試、補習班學習的挫折,卻讓他越來越沒自信…
    甚次有次誇他聰明的時候…他居然覺得我在安慰他;學生才剛學習到國中階段,就已經不太肯定自己的價值;當下我開始反思到底…教育帶給孩子什麼?.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種子,
    身邊的大人扮演的是園丁的角色,
    園丁期望種子能長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樣,
    也許還能長成超乎預期的好,更加的豐富,

    當大家努力的灌溉給他需要的養分的時候,
    我們是否想過種子需要多少陽光?灌溉多少水?才會足夠,
    當給了過多的陽光、過多的水,
    種子是否喘不過氣,伸展不開,
    是不是我們該學習
    尊重種子天生的特質,
    或許
    給他需要和適當的沃壤,
    他就能夠長成最好、最適合自己的樣子。

    作者簡介:  
    紀伯倫(1883-1931)出生於黎巴嫩,生長在一個宗教氣息濃厚的家庭中。他曾經這樣形容自己:「我實在不是個好孩子,因為我從來沒有安靜過,且一直感到陌生和迷惘,無法找到自己的路」。十五歲那年回到祖國貝魯特教會大學研讀阿拉伯文、法文、醫學、宗教史。  
    年輕的紀伯倫曾至中東各地旅遊,徜徉在青山綠水間,心靈豁達開展,開始以豐富的思維和充沛的情感架構自己的生命。在此時期,紀伯倫以阿拉伯文寫下《先知》的初稿。1900年他開始熱衷於會話,並依據自己的想像力,畫出多幅早期回教詩人的畫像,還前往巴黎學畫。這位集詩人、哲學家、畫家於一身的天才作家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作,如《先知》、《先知園》、《瘋人》、《先驅》、《沙與沫》、《大地之神》等書。  
    紀伯倫是阿拉伯現代文學的旗手,他以阿拉伯文開創了獨道的散文詩,並形成新的藝術流派,影響深遠,無論是阿拉伯語系或英語系民族都知道他。在上個世紀初,為東方贏得很高的榮譽。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稱讚他說:「紀伯倫是東方颳起的頭一次風暴,席捲西方,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

  68. 邱淑媛

    http://www.booklife.com.tw/secret/info/index_01.gif

    祕密 The Secret
    原文作者:Rhonda Byrne
    譯者:謝明憲

    朗達.拜恩(Rhonda.Byrne)作者是一位澳洲電視台工作者,有一年,父親突然身故。工作遭遇瓶頸,家庭關係陷入僵局,就在人生跌落谷底,生活即將崩潰時,偶然閱讀到一本百年古書,發現了一個生命中的重大秘密,過去知道這個秘密的,竟然都是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了解這個秘密,就沒有做不到的事;不論你是誰,你想要什麼, 這個秘密都能給你。

    “秘密”這本書最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吸引力法則 (潛意識法則;心想事成法則),也就是「同類相吸」。當我們有了一個思想,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我們就會吸引同類的思想過來。當一個人努力的期望某些事情的時候,只要是「打從心底」的認定,宇宙自然會有力量吸引這你需要、期盼的東西靠近你,最後這些力量會引導你得到你想要的,最後就會美夢成真。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當下的思想正在創造我們的未來。

    書中舉了很多已經有成就的人例子來解釋,教導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小的事物,譬如一杯咖啡或停車位來開始學習吸引力法則。只要遵循吸引力法則的三個步驟,就可以創造我們想要的事務。
    步驟一:要求
    步驟二:相信
    步驟三:接受

    透過這本書,學習到幾個重要的想法:
    1、我們想要的一切都已經在那裡準備好了,讓我們隨時去拿。但是我們必須對它有渴望、有企圖心。當我們對想要的事物有企圖心並抱持著熱情,我們自然就能得到它。
    2、對眼前尚未盡如心意的事物,不要浪費力氣去挑毛病或抱怨。擁抱我們想要的一切,並且心懷感恩,如此才能得到更多。
    3、讓自己成為解決問題的人,不要指著別人說:「你欠我的,所以你得給我更多。」相反的,給自己多一點,抽出時間給自己,把自己填到飽滿的程度,直到自己能夠滿溢而去給予。因為想要獲得愛,就讓自己填滿愛,直到自己成為愛的磁鐵。
    4、書裡有一句話,「笑,是最佳良藥」,一點也沒錯,當你笑的時候,悲傷不會來找你、憂愁也不見了,疾病也不見了,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世界上沒有什 麼煩惱可以讓你操心的,有時候,一些煩惱的最主要來源是來自於自己,不要杞人憂天,偶爾放開心胸,所看到的世界也會更不一樣。

    看完書後,說實在的,自己是否能夠做到作者強調的三步驟,並沒有把握。因為這中間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難做到的就是「相信自己已經在實現的道路上了」。因為大多數的時候,當我們看不到我們所要求的事物出現時,我們就會感到沮喪失望,於是開始懷疑,這樣吸引力法則的效果就會減弱了。因此如何將負面的心境轉念到相信的境界,並且堅持下去,將是重要努力學習的課題。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先生說過:「要改變你的狀況,首先必須改變你的想法」,做到如此,成功便離我們不遠了!

  69. 吳建宏

    http://addons.books.com.tw/G/001/6/0010321736.jpg

    第21頁
    作者:李家同
    繪者:恩佐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16日
    本書是暨南大學李家同教授所撰寫,內容分為兩部份,上卷是「我的故事」,下卷是「故事之外」。上卷描述社會小角落被忽略的溫馨感人故事,下卷為李教授個人面對現今社會之觀感。
    「如果我們成天想到自己如何厲害,會越來越驕傲,越來越沒有同情心。如果我們成天假想自己非常不幸,我們就會變得謙卑而又有同情心。」p.27「心靈上的平安不是白白地能得到的,只有真心愛人的人,才能擁有它。」p.39「糊裡糊塗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必定得到心靈上的平安。」p.115「我們雖然很幸福,世上卻有眾多沒有我們幸福的人,想到不如我們幸福的人,永遠是一切美德的源頭。」p.164「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p.174「無論大自然的災難有多嚴重,環境的恢復並不太難,但是人為的貧困卻是最大的災難。」p.190
    本書讓我體會服務的精神,以書中瑪利修女為例,「其實我從來就弄不清生命的意義,但我知道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任何人只要肯全心全意地去幫助別人,都會感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義的」。
    書中亦充滿教育愛,如故事中的張教授 楊漢威,麵包師父與李老師,更令人深刻體認到有教無類,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義
    眼下呈現雙峰型社會 貧富差距愈大,亦需要的是大家的互助,才會讓弱勢孩子得到照料。

  70. 葉俊生

    http://img.kingstone.com.tw/Book/images/Product/20144/2014470078658/2014470078658b.jpg

    [書名:圖解飛機的構造與原理]
    "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於大西洋西岸上完成人類第一次的載人動力動力飛行.也就是人類第一次製造了一架
    可以自由飛行的機械,由人在機上操控,並利用機上的動力由地面起飛."
    一開始看到這個描述,讀者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也許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那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但是研發科學教具多年之後,發現活用所學到的知識、利用現今的網路查詢、閱讀相關的書藉,都不見得能夠成功開發
    一件在課堂當中好用的科學教具! 那更何況是要冒險往天上飛行,而且是可能有生命危險的發生!

    萊特兄弟他們那種構思建構中的機械,應用了觀念知識與所熟悉的技能將其造成實際可用的物體,並且經過測試、
    從測試中發現問題,從而去修正錯誤與不斷的嘗試實驗…
    這種一直在改進的過程,就是一種獨力思考、解決問題、創造的實物,而真的能夠應用於生活,
    也就是所謂發明造物的過程了.這很符合現今十二國教的精神耶!

    那麼如何在基礎科學教育與工程教育中,讓中學的學生(國中、高中)體驗這種完整的發明造物的過程,
    從而養成凡事動腦思考、動手實作的生活態度,是科學基礎教育中很值得探討的課題.
    可是現今的教育的課程多元化,學習的領域也很多.要在有樣壓縮的時間下和有限的經費下實踐這種體驗教育也是現在
    教育的一大挑戰.

    "圖解飛機的構造與原理"這本書的作者小林昭夫,提供了我們一個可行的答案—利用生活中可輕意取得的材料,來製作
    一架紙飛機, 其製造過程與一架真實飛機的開發過程有異曲同工之處.

    這本書也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手擲滑翔紙飛機或飛機木製作的飛機,這種在動手製造過程的各個階段中,
    可能會遭遇大問題,有了問題學生就有機會試著想出解決方法,而有了開發的訓練與提升思考能力機會.

    飛機是怎麼飛上青天的呢? 小時候也曾經問自己這個問題…達文西是個很聰明的發明家,他也曾經模仿鳥類的飛行
    姿態來設計有翅膀的機械飛機,設計圖完成,很多人跟著設計圖去製造,並親身去試飛,但是多數無法飛行,甚至摔亡.

    但是人類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飛行夢想,人類偉大的航空冒險中,每一項發明及功績,皆與試飛冒險求突破的本質相類似,
    都是在開創歷史,例如Joseph & Etienne Montgolfier的熱汽球、萊特兄弟的飛機等等.
    這讓我們想到,人類要飛到天空之中,必須有自己飛行的方法.也就是要有自己的飛行原理.

    我在閱讀此書時,能體認出如果沒有前人為了實現飛行夢想所付出之努力及堅持,你我現在如何能享有航空器所帶來方
    便性以及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呢?

    我想要利用身邊易取的材料,來研發製作可以飛行很久的紙飛機,就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作法,它和船、汽車有著相當大的
    不同,試著瞭解飛機的飛行原理,依照此書所指導的方法:1.[瞭解飛機原理後] 2.[從紙飛機瞭解操縱法]
    3.[如何使飛機飛的更好] 4.[飛機的推力與升力] 等等,來教導學生製作飛機模型,同時運用課堂理化中力學與運動學
    相結合,可以讓學生有體驗飛機的研發與製作過程的機會.

    台灣曾經研發製造且生產了經國號超音戰鬥機IDF,這使我們在當時成為全世界第七個能自力製造超音速飛機的國家.

    撰寫此書及其他參考書藉的心得,期望能讓更多中學學生能投入航空領域的熱情與鑽研,

  71. 蘇恭弘

    http://stars.udn.com/starimages/new/192353/250362.jpg

    丈量世界

    這是一本在7年前就買的書,沒想到在今年年初被改編成電影並在台灣上映,趁著這股電影上映時的熱潮,再次重溫兩位傳奇人物–高斯與洪堡的一生,和大家分享一些閱讀後的心得。
    高斯(Gauss),在數學上的地位崇高,素有「數學王子」的美譽,而自己在十五年前也偷用這個名稱,成立了一個數學網站–「數學王子的家」,因此對於高斯總有一份難以言喻的親近,也為他的生平感到好奇。國中同學認識高斯的第一件事,絕大多數都是從數學老師口中的神童—小時候計算1+2+3…+100=?的故事中知道這個人物,再進一步可能是從曹亮吉教授阿草的葫蘆一書中「我的墓碑自己造」,瞭解高斯在19歲時就發現了數學上極重要的成果–「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的理論與作法」而工人竟然將墓碑造成了「正十七角星形」,這些片斷都是多數同學對高斯的深刻印象。
    事實上高斯除了在數學上有相當出色的發現外,在天文學上的研究成果也是不可忽視的,他以最小二乘法為基礎,發明了「測量平差法」和求解線性方程組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測量的精確度。
    關於高斯對自我的能力的自信,下面一段話就能一窺堂奧…
    「要對抗高斯無與倫比的優越,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認同他、喜歡他」,洪堡的朋友貝塞爾教授說,當初他被數學王子直言不諱的批評,要他放棄科學研究,甚至說『如果不會超過能力範圍太多的話,乾脆改行當廚師或鐵匠算了』,當時他真的非常難過,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恢復過來。
    因此,同學們若是對數學或是學科的學習有些恐懼,也不用太害怕,理解數學不僅需要時間,還要加上天份,最重要的還得靠自身的努力,若要像高斯一般擁有如此傲人的數學與天文方面之天賦,不是輕易可得的。
    另一位主角亞歷法大.封.洪堡,被寓為「哥倫布第二」,不但親赴原始森林、大草原,還深入奧利諾科河,以身試毒,計算著土著身上的頭蝨…,這些偉大的事蹟,和高斯在數學與天文學上的成就相互輝映,兩人雖然有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與想法,卻在作者巧妙的運用史實與虛構情節的交織之下,緊緊地吸引住讀者的目光,跟著文字進入18世紀的世界。
    洪堡對世界探索的熱情由下面的片斷,就能讓我們心領神會:
    「洪堡男爵對火山的重要高於一切,其熱中的程度令人訝異…,他正拿著銅製的漏斗型聽筒,貼在地面上仔細聆聽。他聽見一記巨響,洪堡興奮地大喊,地殼在動! 幸運的話,或許可以遇到火山爆發!」
    這是一個多麼不一樣的反應呀,當世界各地因聖嬰現象而災難頻傳的此時,看到一個見到火山會興奮的探險家,是不是會讓我們暗自反省,自己是否被眼前繁重的功課或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而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一些探索世界的熱情?
    這本小說很值得推薦給同學們閱讀,因為它會讓您瞭解對於治學該有的嚴謹態度;也適合老師們閱讀,因為可以提醒老師們要去激發學生對世界探索的熱情,尋找自己生命中的道路。

    現在就邀請您共同來體驗這場精緻無比的閱讀饗宴吧~

  72. 謝明訓

    http://img.kingstone.com.tw/Book/images/Product/20148/2014890027953/2014890027953b.jpg

    「不放手,直到夢想放手」

    拔河,是志氣
    教練告訴我:「妳可能是全世界最矮小的拔河選手。」我也跟教練說:「沒關係,我人小志氣高!」─李洳君
    看見女孩們的志氣
    景美拔河隊絕不是一個以「重」取勝的團隊,這是一種誤解。
    由於統一住校的拔河隊員們的膳食與一般生沒有兩樣,增重的不二法門就只有:多吃白飯!
    這群潛力十足的女孩,或許拿不出錢來出國參加比賽,但是她們拿出了自己的志氣,一致通過的要挑戰五百四十公斤量級。一口答應全力增重,沒有第二句話。於是一邊吃、一邊讀書、一邊練習,每天晚上練習過後,隊長向我報出上場選手的體重加總數字,等到九點學校門禁時間一到,我不得不離開學校之後,大家還得用練習完剩下的力氣,努力再吃!
    互相感染的志氣
    那一年的後位足足增重二十公斤,替一些一直吃不上來的隊友減輕不少壓力,雖然在這個過程裡,曾被不知情的班上同學揶揄,她也會嚷著說自己不能再胖了,但是看到其他隊友吃得很痛苦,卻又笑嘻嘻安慰大家說:「沒關係,我多吃一點,反正我是易胖體質嘛!」女孩們的早熟和毅力,我全都看在眼裡。
    當集體目標達成後,為了在比賽中獲得優勢,通常全隊的體重會超過標準,然後在比賽過磅前的一至兩天開始少吃、少喝,補充維他命快速地減重;之後利用過磅後到正式比賽中的幾天空檔,快速的把體重吃上來。所以吃,不是終極目的,如何有效、安全地快速減重,才是選手們的必修課。
    在二○一○年義大利室內賽拿到世界冠軍回臺灣之後,我們只有短短一個禮拜的時間,得減掉四十公斤參加亞洲盃選拔賽。我利用了帶隊到南投高中移訓的空檔,自己測試進烤箱快速脫水後、再接著跑步一小時,看看會不會體力不繼。試驗的效果覺得身體都沒有異狀也還能維持體力,才開始讓學生們去試。靠著這個方式,全隊減掉三十一公斤後,再換掉一位比較重的選手,最終,我們贏了選拔,也順利抱回亞洲盃金牌。
    以上精彩內容先和大家分享,本書「不放手,直到夢想到手」的書摘。

    因此景美拔河隊從九座世界盃冠軍中教我們的二十四件事中,拔河是:1.希望2.信任3.服從4.輸得起5.志氣6.不辜負7.犧牲8.喜悅9.認同10.不驕傲11.鼓勵12.運動家精神13.未來14.團隊15.破繭而出16.光榮17.爭取18.企圖心19.道德20.持續21.紀律22.凝聚23.堅持24.串連關懷。

    而我盼望同學至少能從中學到六件事,學習是:1.希望2.喜悅3.運動家精神4.企圖心5.持續6.堅持。尤其是剛進國中一個學期的一年級同學,要有即使自己不夠好,也要盡全力去做的應有「態度」,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為希望而堅持,為夢想而奮鬥的「忠孝少年」。

  73. 王雪寶

    http://img.kingstone.com.tw/Book/images/Product/20149/2014940953669/2014940953669b.jpg
    人山人海的停車場 ──三個故事改變你的職場人生
    • 作者:福島正伸
    • 譯者:常純敏
    • 出版社:方智
    • 出版日期:2009年5月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1751498
    • 裝訂:平裝

    面對每天的工作,曾感到毫無意義而倦怠嗎?是否覺得自己的工作無趣,而對社會毫無貢獻嗎?或是每天一樣的劇碼演出,解決相同的問題,而失去自己豪情壯志呢?本書以三則身分背景均不同的人物,敘述他們如何認真面對工作,來引領以正面、樂觀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工作,只要誠懇用心及決心,即能成就不平凡的自己。作者福島正伸利用三個動人的故事道出工作的意義,三個故事的主人翁,都有著日本人特有的敬業態度,更重要的是,他們總是不計付出,即使是在客戶看不到的地方,他們都願意用心去做,後來也各自有所收穫,並衍生出令人感動的結果。

    第一篇「人山人海的停車場」管理員老先生所做的一切雖然是平凡、不驚奇,但卻令人感覺到溫暖,一句簡單的招呼、一個微笑,能讓人打開心房、也讓人們藉著他的行為來導正自己的行為,在他點點滴滴的工作中,他盡好自己的本份,也將這股熱情傳達給所有人。在他上班的最後一天,大家回應他的是滿滿的感動與溫馨「沒有無聊的工作,不過是面對工作的態度讓工作變得有趣或無聊。」離開時載著的不只是簡單的行李,更是所有人滿滿的祝福。

     第二篇「日本第一的計程車公司」司機的服務讓乘客不僅感覺到尊重,更重要的是安全與貼心,藉由一次次反覆記憶去記熟乘客的名字與喜好。在別人認為,這是一段重複把人送往目的地的工作,但在他認為「這是一份天天都有新發現、極富創造性的工作」。

    第三篇「警察局的油漆工講師」油漆工他在投資失敗跌入谷底時,參加「創業家課程」結識了一些學員,也開始了他尋找自己核心價值的旅程,從別人臉上閃閃發亮的感動,他一次又一次的肯定自己存在的目的,也擁有了自信。在書中有一段話「油漆工這個工作並不無聊,而是被社會需要的美好工作!是能夠教化心靈、改善人際關係、感動他人的最佳工作!」,從這句話裡,我們已了解到,他已找到自己也體會到被需要的感覺真的很好。

    裡面的三則故事,有著讓人鼻酸感動的情節,第一則故事,告訴我們何為人的價值觀,豐富的劇情內容,啟發我們:改變自己的態度與想法,對自己人際關係互動會有更顯著的變化且提高工作的價值;第二則故事,讓人體會工作的樂趣,使人滿足於現狀,而將工作做得更好,找回對工作的原動力及能量;第三則故事,教人如何創造自己的價值,發揮智慧運用機會,使自己有夢想般的工作。

    本書的後半段,作者提及了五條化工作為感動的守則:

    1、思考工作的意義:
    化工作為感動的人無論是多麼微不足道的工作,執行時也不忘思索那個工作的意義。因為他們知道,若能親身體會工作的意義,任何工作都能帶來感動。

    2、樂觀面對問題:
    化工作為感動的人無論遇上任何問題,都要樂觀面對。因為他們 知道,唯有樂觀面對問題,才能活用於下次機會和自我成長。

    3、反躬自省:
    化工作為感動的人先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知道,唯有反躬自省,才能找到自己的出場機會。

    4.相信自我可能性,秀出自我風格:
    化工作為感動的人在自己能夠做的事情上面,秀出自我風格。因為他們知道,若能秀出自我風格,就能樂在工作,創造更高的的價值。

    5、永不放棄:
    化工作為感動的人永不放棄夢想和目標,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已還沒放棄,就不是其正的失敗。

    書中的主角不過就是會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小人物,他們都很平凡,卻造就了不凡的人生。不管從事何種行業,是個總經理、公務員、服務生、藝術家或是勞工,該問問自己的是:我有沒有樂在這個「位置」上,樂於在工作中分享,盡自己的一切所能,用熱忱全心全意投入。郭台銘曾說:「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從管理員老先生身上我所學到的事情,就是「用心」。用心去對待工作,用心去對待每一個人,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因為「用心」,那麼人生必然過得精彩而有價值;「日本第一的計程車公司」上場的是一位計程車司機,他以公司及工作為榮,創造每一次服務的品質,並且相信,由他開始做起,可以使公司成為日本第一的計程車公司。這代表著他時刻銘記以創造公司的品牌形象為出發,原來—再小的夢想,都有從根本改變工作意義的力量。「警察局的油漆工講師」這則故事說明了平凡的東西,若要張顯價值,就必須擺對地方,好眼光加上擺到好位置,就能成就世間最美的相遇。想擺對地方,就要調整自己的角度、學會溝通。必須先面對光源,才能投射出自己的光亮。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必須要靠自己移動位置。千里馬與伯樂,相看甚歡,道理大抵如此。

    工作的意義為何?就算是一個工作到退休的人也不一定能夠清楚地述說。工作是人生中的必經階段,但對大部份的人而言,工作是為了生活,為了生活必須得工作,所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上班等下班、下班等放假,放假再等下次放假。這本書正是為了對工作失去熱誠、不知為何而工作、抱怨工作很無聊的人所寫的書。這本書輕薄短小,深入淺出,對於國中生而言,算是很好入手的一本讀物。最近與學生接觸時,發現很多學生目前得過且過,對未來一片茫然,閱讀本書可以學習「態度」對任何事都是最重要的,藉由這本書希望學生找回學習的熱忱,對自己的生涯有所規劃。

  74. 暉智

    http://cw1.tw/CP/images/magazine/P1356575959384.jpg

    親子天下雜誌第42期-生涯探索的故事
    藉由50位從老到少的他們的生涯探索故事,幫助讀者從他人追尋意義的旅程,來思索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這些人中有50幾歲的企畫經理、有陳建州這樣的藝人、有國際名設計師吳季剛、也有大學重考過四次的老師,還有反對馬祖開放博弈的中學生黃文嵐等。
    在前言的文章中,引述了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戴蒙.威廉的話:「孩子的壓力並非來自功課、考試,而是來自於他們找不到做這些功課、考試的意義。『努力工作與競爭從未損傷過年輕人的靈魂,只要他們相信他們所在做的事』」,這段話在我讀這50個人的故事時,不斷的冒出來,這50位他們都很清楚他們自己的人生意義何在,無論是出於對自己夢想的熱愛,或是想對於他人及社會有貢獻,亦或是出於對自己故鄉的熱愛,而想為故鄉有所貢獻,他們個個都有自己的人生目的,雖然他們並不一定目前個個都稱得上是事業有成,也非人人一帆風順,但他們的人生都有努力的方向,並不斷克服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
    而反觀時下學生,常常以沒興趣為由,上課發呆、作業不寫、考試猜完選擇題就蒙頭大睡,我也在反思我的教學方法,我個人的教學模式,常是我主動不斷的給學生東西,而學生被動的去接受,缺乏主動學習的意願,那有沒有可能能夠換個方向,改成學生主動要東西,而我再提供給他呢,我想試試看,在時間許可的情形下,在課堂上花點時間,藉由介紹一些名人的成長故事、或是相關職業的簡介,引導學生思考一下自己將來想做甚麼,有沒有甚麼夢想要去完成,然後再進一步的引導學生去思考,要達到自己的目標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目前該如何去學得這些呢?藉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和動力。

  75. 采鈴

    http://blog.eslite.com/ntu/wp-content/uploads/634943800833678750.jpg

    《給自己的十堂外語課》

    選這本書的初衷簡單:找本班上孩子也能輕鬆閱讀,而且還跟他們在意的語文有關的書,當然,我對於學習語文也是很好奇的。前天從誠品愛讀報,推薦了褚士瑩的新書,隔天就去成大書城報到了。這本書其實是被放置在語言學習的工具書類,但是其中對於學習語言背後的心理動機,以及在學習語言的故事以及理論,才是我所看重的部分。

    在看了前三分之二後,的確很容易會認為這是一本推銷學習語文的利書,但是隨著小故事與實證的佐談,越到後面,其實是一個教導如何溝通的書,尤其是面對與自己文化、思想大相逕庭的對象。不限於口說語言,手勢表情,旗語,符號都是。

    摘錄一些心有同感的話語。

    美國傳教士丹尼爾.艾弗列特曾說:「一種語言代表一種世界觀,一種瀕臨語言則代表瀕臨的世界觀。」(103頁)
    作者:「語言不能離開文化」(135頁)
    美國詩人記者克里斯.莫爾里:「人生是一種外語: 所有人都發音不準。」(154頁)
    歌德:「那些不懂得外語的人,等於對自己一無所知。」、作者:「我的世界,因為語言擴大了好幾倍。」(202頁)
    「 需要」和「好奇心」,絕對可以說事在人類歷史上保持學習外語這把火炬熊熊燃燒,從來不曾怡滅的主要燃料。(155頁)

    有關於作者的介紹,在此網站可以看到有關於國際志工的部分:【真的要給作者拍拍手】
    http://www.lcenter.com.tw/trend/Societydetail.asp?no=132

    摘錄上課須知給大家分享,以下的須知適用在任何的階段與情境,放低自己,才能盛接的多。

    《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上課須知 (轉載自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20822207703)

    1. 先認清自己學習的動力。
    2. 看到單字卡,就像看到愛人一樣的心情。
    3. 上課地點隨時變化中:等捷運、電梯、廁所、公車、排隊結帳……
    4. 遇見的每個人都是上課老師:開車司機、大樓守衛、公園散步老太太、商店店員、澆花的太太……
    5. 上課時間目標設定最短兩個月,最長一年。有了興趣,不怕不想學。
    6. 學了會忘,說出來不自然,是天經地義的事,別拿這個來打擊自己的信心。
    7. 自己的母語千萬不能拋棄。
    8. 重新想想「幸福感」這件事。
    9. 想像自己不用透過翻譯或字幕,就可以了解別人家說什麼。
    10. 不要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76. 瑞婷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9/96/Bakumanlogo.jpg/200px-Bakumanlogo.jpg
    去年暑假,輔導室想利用技職教育的經費,為孩子添購相關類型的漫畫,「爆漫王」(バクマン。)就是我毫不考慮提出建議的作品。
    前幾年以漫畫「死亡筆記本」(DEATH NOTE/デスノート)聞名日本動漫界的大廠鵜和小畑健,在充滿熱血漫畫的集英社「周刊少年Jump」當中,算是一個異數,「爆漫王」雖然有那麼一點熱血,但是卻告訴讀者許多關於漫畫家之路的每一個關卡,還有要闖過這每一觀的辛苦。兩位時年國三的學生立志成為漫畫家,其中一位主人公的叔父曾經是暢銷漫畫家,後來卻因為無法再畫出暢銷作品而被出版社解約,又堅持創作引發過勞死。從此開啟這部作品內容當中「現實」的一面。
    一直覺得這部作品非常適合給學生觀賞,其一是因為這當中沒有什麼不合宜的畫面,最重要的是,她是以作者工作的集英社週刊少年Jump作為創作的藍本,這份在日本經濟極度不景氣當中銷量唯一逆勢上漲的漫畫刊物,編輯如何選擇連載作品?作品的淘汰機制?這當中每一環節都充滿著強烈的競爭。作品當中的年輕漫畫家們擁有許多的人格特質,有漫畫天才,也有以漫畫家助手作為終身職業的,每個人的作品,不一定都能在Jump上長期連載,他們既是競爭對手,卻也能互相鼓勵,是這部作品能夠緩和現實感的地方,也讓讀者不會因此感到沉重失去「閱讀」貨「朝曼家之路努力」動力。
    作品當中對於擁有如「航海王」「灌籃高手」等知名連載漫畫的周刊少年Jump的內部運作,有詳細的描述,讀著可以一虧這些知名漫畫誕生的過程,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即使是為了自己所愛而來畫漫畫,但是業界的競爭依然是強烈的,漫畫因為故事的進行於篇幅,當然會稍作簡化,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略略明白,所謂的ACG(動畫、漫畫、遊戲)競爭激烈的程度。但是大多數的行業都是如此,山頂之路是要付上許多的代價的。
    推薦這部作品不是讓孩子放棄追夢,而是要要孩子築夢踏實。想看的同仁歡迎來輔導室借閱喔^ ^

  77. 張亞玫


    「這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葉石濤《台南的古街名》)
    身為台灣百年歷史見證的城市,如今雖繁華落盡,但台南飄散的豐富文化底韻,一直吸引無數目光。一座美麗的城市絕對少不了建築與植物,台南保有全台最迷人的老城區及數量可觀的老樹,他們在歷史的洪流中靜默,等待有心人走近。
    王浩一的《黑瓦與老樹》書名中巧妙地帶出兩個顏色:黑與綠,日本人在台南留下不少紅磚建築,大部分屋頂附以黑瓦,配上各式樹種,一逕紅、黑、綠的組合,對比強烈,卻又搭配和諧,充滿生命力。
    我們或許經常與樹擦身而過,也可能常在樹下納涼,卻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也不曾直視過他的枝幹,關心他的生長情況,更遑論他的歷史。《黑瓦與老樹》透過詳實的考察,把台南地區老樹的歷史謎團進行一次徹底梳理。原來全台最高大的雨豆樹就在台南公園,孔廟的老榕與成大榕園的老榕都來自鹿兒島,鄰近校園的舊農改場裡也隱藏了全台最高大的盾柱木、台南最高大的苦棟,這許多蒼勁老樹為人去樓空的老建築添生機。
    走進台灣文學館(原台南州廳)氣派的門廊,欣賞台南女中自強樓優雅的拱圈、仰望原台南地方法院巍峨的屋頂,日治時期融合各式西洋築形式的實驗作品風采依舊,部分建築現在仍被人們使用著,歷史看似遙遠,其實就在你我的身邊。這就是生活在台南的魅力,我們就是活在歷史裡。
    透過這本書,我想讓孩子們了解,身為台南人,不可不知台南事,但除了知,更要學會欣賞,學會尊重。作者將日治建築按功能分類,佐以手繪鳥瞰建築全圖,並附上相關老樹的生態、歷史資料,及標誌老樹位置的老樹地圖,即可按圖索驥來一趟台南老樹之旅。落實於生活中,也能主動關心身旁的綠色植物,體察天地四季變換之美,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俯拾即是的美景。
    我們學校一進門的大樹是雨豆樹,知道他有個大有名氣的小親戚「含羞草」嗎?忠孝雨豆樹旁的「苦棟」,四季分明,春花、夏葉、秋果、冬枝,沿著校園旋梯拾級而上,每天都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情畫。過去,我們可能對這些高大提供濃密綠蔭的大樹只是充滿感謝,感謝他們遮擋豔陽;現在,除了感謝,更要尊敬,透過王浩一的介紹、整理,大樹們挺過歷史風雨,在人類無情戰火摧殘,無知生態破壞下,依舊用力呼吸,努力伸展枝葉。

  78. 馮郁英

    http://pic.eslite.com/Upload/Product/201009/m/634197924202387500.jpg

    繼上一本書樂在工作後,因朋友的推薦我再度看了一本我平時不會去買的書_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僕人,看到書名的時候,心想就是宗教所傳遞地犧牲奉獻吧! 仔細翻閱後… 發現裡面的內容淺顯易懂,看起來是平凡不過的一些道理,但卻能深深打動人心的一本書! 雖然短短的七天但是每天都有令人不同的領悟及收穫,進而改變想法及行動,真是厲害啊!這七天到底學什麼呢?
    第一天-重新定義
    ●我們沒辦法「管理」人,我們只能「管理」東西,人只能「領導」。
    ●領導 (Leadership):一種技能,用來影響別人,讓他們全心投入,為達成共同目標奮戰不懈。
    ●威權 (power):一種能力,利用你的地位,枉顧別人的意願,強迫他們照著你的決心行事。
    ●威信 (authority):一種技能,運用影響力,讓別人心甘情願地照著你的決心行事。
    ●威信式領導的十項特質:誠信、以身作則、體貼、說到做到、善於傾聽、有責任感、尊重別人、不吝鼓勵、樂觀熱忱、感恩。
    這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學習的,所以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能」
    第二天-打破成規
    ●成見:最上層是執行長(將軍)–>最下層是工人(小兵),最接近顧客(敵人)
    組織裡的人揣摩上意,唯老闆是尊,視顧客為敝屣。(金字塔式管理)
    ●新見:最上層是顧客(老大)–>最接近顧客的是工人(夥伴)–>最下層是執行長
    每一層的管理人員都竭力達成滿足前一層的需求。(倒金字塔管理)
    ●領導人並不是滿足部屬的"欲望",而是滿足部屬的"需求"
    奴隸和僕人的分別是:奴隸是別人說的都去做,但僕人只做別人需要他去做的,滿足所欲和滿足所需是不同的。領導人的職責就是要找出並且滿足部屬的基本需求
    第三天-領導表率
    意圖 – 行動 = 空想
    意圖 + 行動 = 決心
    領導始於決心,決心連結了意圖和行動,進而推動了我們的行為。只要我們擁有決心,我們就可以去關愛別人。
    第四天-愛是動詞
    ●愛:愛是一個動詞,指的是行為,它不是名詞,不是一種感覺
    愛的行為有很多,都必須靠決心才能做出來。
    第五天-環境配合
    ●決定成果的一項重要因素,是「人情戶頭」裡的存款狀況:
    ●人情戶頭」(relational bank accounts)的概念指出:當我們要讚美人時,就要公開讚美(儲存人情);但是當我們要修理人時,就得私底下進行(提領人情)。
    ●你每從人情戶頭裡提出一筆感情,就得存入四筆感情,才能平衡
    第六天-選擇在你
    領導始於選擇,為行為做出選擇,並且接受伴隨選擇而來的責任。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人非做不可的,就是「死亡」和「選擇」。
    ●就算是放棄生命,完全不做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
    ●要發展新的領導技能,必經四個階段:
    (1) 無知無覺、尚未學習 (Unconscious & Unskilled)
    (2) 已知已覺、正在學習 (Conscious & Unskilled)
    (3) 已知已覺、已經學會 (Conscious & Skilled)
    (4) 不知不覺、運用自如 (Unconscious & Skilled)
    第七天-回饋多多
    ●威信式領導的最重要好處:「喜樂」(不是快樂)。
    ●「快樂」--有好事發生才快樂,有壞事發生就不快樂。
    ●「喜樂」--發自內心的滿足,一股堅定的信念,明白生命中最深刻永恆的真理。
    ●過多的「自我」堵塞了生命的喜樂,而為人奉獻~『愛』讓我們從自我的枷鎖裡釋放出來!
    領導,說穿了就是藉由影響他人共襄盛舉而完成任務的一門藝術。在我們傳統的觀念裏,總認為領導者是擁有特殊才能的人,他們設定組織的方向,制定組織的重大決策,激勵組織成員,處理公司突發的重大危機等。然而本書所傳遞的是在組織裏的領導者並非如此而已,他不但是個設計者,也是教師、教練,更還要扮演僕人。擔任這些角色必須學習一些新的技能及新的工具,建立一種能夠讓組織成員持續不斷擴張其能力並構想其遠景的組織,也就是有責任讓成員不斷地"學習"。而這種新的領導力的建立,使得領導者的角色也在許多組織面臨變革時需要重新界定之。什麼又是僕人呢?「僕人」領導指的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態度,領導者的首要任務是要關心組織中的人,因為他們是組織中核心與精神之所在。僕人心態是一種自然的情感,一種發自內心願意服務他人的意願。一方面是為所領導的人服務,另一方面是為組織的目標、使命服務。
    看完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是哇!七天的領導課這麼神奇,可否把企業老闆或學校校長都送去閉關一下啊!不過還好已經將這些秘訣結集成書出版供大家學習了,只不過瞭解歸瞭解,真能付諸行動又是一回事了。這本書談論的道理我最震撼的是【意圖 – 行動 = 空想 意圖 + 行動 = 決心】,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目標或願望,但常常只停留在意圖的腳步,因為無法化為行動或行動力差,最後目標無法達成或願望難以實現,現在我把這兩句話抄在我任教的黑板左右兩側,希望提醒同學也提醒自己。這也是一個小測驗,希望經由這樣提醒看看期末測驗是否有進步,因為學生總是說的多做的少。
    再來我最喜歡的是【愛是一個動詞】,以前總認為愛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不可預知,難以控制,無法言語只能體會,而我現在卻喜歡愛的重新定義-「愛是對待別人的行為」原來愛就是把正確的事情做出來,愛可以化為行動而不是存在於心理的一種感覺或只是一個名詞或形容詞而以。
    領導理論很多也都各有其精華之處,看完這本書我只能說僕人領導將會是我班級經營及待人處世上很重要的依據吧!很高興自己有機會看這本書讓自己重新思考很多事情及價值觀,也趁機審視一下自己的態度及行為。

    • 校長

      這本書我應是在98年讀過的,是我的師傅陳瑞嬌校長推薦我看的。不知是準備校長甄試用,還是考上校長後看的。
      好像要再溫故知新了–很多都忘了
      謝謝郁英的心得,喚起我對這本書的不少記憶
      印象深刻的一個觀念是–欲望和需求是不同的。

  79. 如萍師

    http://pic.eslite.com/Upload/Product/201001/m/634002826997338750.jpg

    民國一零二年一月十八日,學期的最後一天。

    趕在結業式之前,帶著孩子們把教室內外都徹底清掃一遍,孩子們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專注在自己的清掃工作,負責打掃廁所的孩子們甚至把鞋襪都脫去,只為將廁所地板拖得發亮。清掃工作尚未結束,休業式集合的廣播聲已在耳邊響起,又匆匆忙忙和孩子們趕到操場去,聆聽校長主任們假期前的諄諄叮嚀。恭弘主任最後分享了一個有關體貼的溫馨小故事,孩子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在愉快的笑聲中結束了休業式。

    儘管一天折騰下來,大家真的都累壞了,回到教室後,為師仍忍不住在放學前匆匆將假期種種叮嚀一遍,窗外愈來愈多的同學聚集等候班上的孩子們,突然一個熟悉的身影映入眼簾,衝著教室內的我微笑。我急著把話說完讓孩子們放學,也無暇理會;再一抬頭,窗外的人影已消失。

    好不容易打發孩子們離開學校,才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辦公室,守在辦公室外的大男孩已迎了上來。男孩絮絮說著,知道我當導師,但不知道帶哪個班,所以把全校都走了一圈才找到班上去。我抬頭看著這個半年不見的男孩,心裡也忍不住微笑,才半年不見,當時那個小不點兒現在已然高我一個個頭了,時間在孩子們身上做的工真的好奇妙!我一邊整理桌上雜物,一邊聽他敘述畢業後種種,我來來回回清理垃圾,他也跟進跟出,說著現在求學念書拿獎學金的情況;我停下來看著他,青春的眼眸裡閃動著盡是光彩。而我的心裡,有一本書在那兒。

    臨別最後,我笑著說:「果然長大了,變得比較會想了。」不想提起我心裡的那本書。他有些靦腆,說起國三時,前面三課英文小考都只拿一、二十分,後來就都拿九十分以上。我看著他,驚訝他居然還記得那些,我在心裡默默回想書裡的那句話是怎麼說的呢?他接著有些害羞地說,老師給的書後來都找來讀完了。啊,我給的那書,都讀過了。心裡又是忍不住要微笑。我於是問:「那本書對你有甚麼影響呢?」他側著頭想了想認真地說:「那本書改變了我的想法吧!」言盡於此,突然覺得所有過往為師的心意,還有他當下一路從高雄回母校探師的心意,都在這一句話裡了。我笑笑揮手和他道別,心裡清楚知道,這個大男孩以後仍會堅定走在自己的路上,並且有我給他的書和我的祝福相伴。我自心裡思索,那本書──《狼兄弟》是這樣說的:「說教從來就無法改變心靈。唯有勇氣可以。」

    前一年,初初接下這個國三的班級,班上滿是不信任的氛圍,課堂上吵吵鬧鬧毫無讀書氣氛。這小個兒的男孩在夏天的午後為了補考來到我面前,一時半刻都坐不住,一心只想趕快結束了玩去。甚麼都沒念的,讀了五分鐘要了考卷去寫完交卷,一改完就是滿分,也不引以為意地書包收了飛奔而去,好厲害的傢伙。有一回竟敢放我鴿子,電話打到家裡,阿嬤說起孫語氣滿是無奈,顯然拿這個隔代教養的孩子沒轍。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我在心裡覺得可惜。後來為了不讓補考耽誤他玩樂的時間,他倒也認真念了點書。於是,某天課堂結束後,我把包裝好的書遞給他,孩子臉上盡是不可置信的表情,我只告訴他這是為師為了嘉許他日有進步的獎勵。不料此後,這孩子上課的表情竟改變了,不在課堂上百無聊賴地趴著,即便課程果真有難度,也願意為了給為師一些支持而強打精神。

    我欣喜於孩子的改變,和他約定若能在段考拿到及格分數,便再贈與他這本書的第二集。孩子雖有心努力,但每每與及格分數擦身而過,終究是沒拿到續集。而我們卻都不以為意,成績只在一時,師生的情誼和孩子的轉變帶給心靈更大的滿足。我給了第一集,孩子自己會找到出路,去找到屬於他自己的第二集和更多續集,只要他願意。在《狼兄弟》的故事當中,成長不是件容易的事,處處充滿挫折與危機,但勇氣和愛可以讓故事延續。教育能為孩子帶來改變,我試過傾滿一桶水,但我也渴盼能燃起一把火。勇氣和愛或者也是我最大的能量,誰說不是呢?

    • 校長

      如萍,你引起我想看"狼兄弟"這本書的念頭。但目前手上還有一本A Second Wind還沒看完,家裡大掃除,也還沒開始。不過,吾愛閱讀勝過大掃除。 >_<

      • 校長

        哇,剛上網搜尋了"狼兄弟"這本書,它是6集的系列套書。狼兄弟是第一集。網路上的書評都是"讚",英國報章媒體評為:「石器時代的哈利波特」,所以應該也會吸引學生。建議東東列為下次圖書館購書清單。

  80. 李月華校長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4/0010503804.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終於看完嚴長壽先生寫的「教育應該不一樣」。會看這本書,是因為嚴長壽先生是我景仰的人,另外是因為自己想了解他認為台灣的教育應如何不一樣。
    書的內容有區分為要分享給家長、老師、年青人,也包括主政者,他對台灣教育感到憂心的現象、對年青人的期許等等。最吸引我的部分是第2、3、4章,「老師可以更勇敢」、「年輕朋友請走一條追尋自我天賦之路」和「只有創意和實力才能面對高學歷通膨時代」。然而最令我感動,或感傷的,是附錄「每位孩子的生命至少需要一盞明燈」。我很推薦家長、老師們看這本書。對於學生,我想分享書中幾個觀念和真實故事,較適合。
    我想分享的很多,我選了我最有感觸的二個。
    第一個是關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音樂中學的招生考試。他們的評審制度,不是找演奏技巧最棒的學生,而是盡量找出具備不同音樂天賦的學生,讓他們一起學習。因為他們了解,一個社會所需的音樂人才不只限於演奏家,還需要音樂老師、作曲家、配樂工作者、樂評家,甚至DJ和音樂治療師等等。
    人有不同的天賦,我們應去發掘學生的天賦。只有當學生的伯樂,師生才都會快樂!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國家棟樑,社會更需要腳踏實地、堅守崗位、熱愛工作的螺絲釘。

    第二個則是特別想和學生分享的
    天賦,不是偷懶的藉口,沒有一個天才可以光靠天賦扶搖直上。天賦是由一種不得不然的熱情所驅動,你熱愛一件事,熱愛到足以打死不退,全身有一股強烈飢渴往前追尋的力量。任何天賦都需要回到「紀律」的堅持上。
    舞蹈改革大師瑪莎.葛蘭姆曾說:「一個人真正開始跳舞之前,要花上十年的時間學習基本功。真正的創意其實需要技巧、紀律和訓練,天賦才能也是如此。唯有不斷練習,才能達到最佳狀態。」天賦需要鞭策,需要有意識、有方向的操練。
    淡水工商餐飲科畢業的江振誠先生如何成為聞名國際的法國料理名廚的人生故事。他的故事將會讓學生體會到「只有專注和熱情,才能讓生命火光帶領你穿越迷霧」這句話的意涵。
    至於附錄-每位孩子的生命至少需要一盞明燈,看了會讓人為偏鄉的弱勢學生的遭遇及困境而感傷不已,也感佩那些無私奉獻的大愛者。

    夜深了,但我在熱情驅策下看完了這本書,也寫下自己的小小感想。我覺得看這本書–很值得!有多值得,當然要你自己去看去體會囉!附註:第3章寫給年青人的,家中有高中生、大學生…,推薦他們好好讀一讀。

許銘真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您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